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教育

成长教育

  是高考成绩出来,填报志愿的那些日子,跟朋友一起吃饭,谈到孩子的“不听话”啊,“叛逆”啊,我引用了张爱玲的一句话,看似宽慰别人,更像是安慰自己,惹得几个中年老父亲老母亲纷纷举起酒杯。

  我读过很多张爱玲,但不记得这句话语出哪篇。刚刚搜索了一下,原来是一篇散文,《非走不可的弯路》。文章很短,索性引用在这里——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我猜张爱玲写这篇散文,回想年轻时走过的弯路,一定像她晚年的形象一样,满脸都写着“不悔”。当然这是我猜的。

  以“我是为你好,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来语重心长;以“你是小孩你懂什么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来耳提面命;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来苦口婆心……总之是为孩子的成长教育,“过来人”总有“一本大经”。

  不然,孩子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甚至是硕士博士毕业了,父母仍然不相信他(她)已经具备的各种能力,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人生,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去“管”孩子,干涉对方的生活,最终只能令到双方都很痛苦。

  特别是,如果父母并没有多少见识和常识,还特别强势,以为自己特伟光正,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困扰可能更大。

  周末看了一部2009年的英国电影,《成长教育》。结合刚刚被警方拘留的顶流事件,更觉得这部影片有特别好的教育意义。

  小曦同学这两天被我diss得不行,表示不想跟我说话。只因我无情地嘲笑她粉过的顶流,还帮她庆幸“幸好没抢到演唱会的票”,没造成金钱上的损失。但时间呢?

  《成长教育》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的。虽然故事发生在60年代,但作为观众,我们完全相信也可以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

  如果不迷信偶像,不迷信大叔,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一切?你都是“家庭也不差,一个月零花钱就十万块”的富家女了,还要哪样?

  有个女作家,好像是叶倾城,曾给女儿写过几条谈恋爱择偶的忠告,我记得其中一条是,“只跟同龄人谈恋爱”。

  16岁的少女珍妮(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饰)是个高中生。她父母,特别是父亲反复督促她学拉丁文学大提琴,为的是考牛津。

  一天,珍妮去上大提琴课,放学时遇到倾盆大雨。一辆小轿车停下来,车上中年人探出头,说:我知道你不会随便坐陌生人的车,但是我很心疼你的大提琴淋雨,我可以请求载你的大提琴吗?

  中年大叔深谙少女之心。特别会搭讪,特别会聊天,特别幽默,特别善解人意。后来珍妮还是上了他的车,认识了大卫。

  大卫带珍妮参加拍卖会,出入音乐会场等场所,见识光怪陆离的高级生活。为了庆生直接带她从伦敦飞往巴黎,在珍妮父母的允许下。

  看弹幕有人说“女孩还是要富养啊”,我心想:父母也要有见识才行啊。一家人被个骗子骗得团团转,还以为女儿傍上了牛人,比女儿更想走捷径。

  珍妮甚至不在乎退学。她反驳老师和校长,对老师说,你也很聪明美丽,读了剑桥,那又怎样?如今不还是在这里教作文过着将死的生活。她又跟校长说,教育是这样枯燥,我为什么不能去追求自由的生活?

  其实在发现大卫是小偷的时候,珍妮就应该止损了。但还是走到了差点要跟大卫结婚的一步。如果不是恰好发生戏剧性的一幕,她在车上发现了一封信,知道大卫早已娶妻生子。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好在结局不错。也许“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吧。珍妮幡然醒悟,不忘初心,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考上了牛津。

  如果珍妮妈妈,不因大卫赞美她年轻的一句“珍妮,你没跟我说你有个姐姐”而对他心生好感(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如果珍妮爸爸,不因轻信大卫认识牛津的教授,托他“给捎个话”……

  父母的责任,学习教育的孩子方法、技巧;给孩子时间、空间;帮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给世界一份正面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