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安文化  娱乐

项目反复签约,复工复产像表演? 警惕形式主义劳“企”伤财

原标题:项目反复签约,复工复产像表演? 警惕形式主义劳“企”伤财

“半月谈”微信公号5月3日消息,为了显得热闹好看,一个项目签约仪式搞3遍;为了上级满意,复工复产率不顾实际,越高越好;为了表示重视,高调到企业搞现场办公,事后却啥都没办成……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为了给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纾困,有的地方实招不多,虚活不少,做一些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企业失望的蠢事,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耗费基层干部正常工作精力,更让企业疲于应付,甚至诱导攀比心理,滋生不实之风,误导各级政府决策。

表演式签约:企业不去怕被“穿小鞋”

“半年前就完成签约了,之后又参加的两次集中签约没有实际价值,只是走个形式。”高某(化名)所在的大型公司在中部省份的一个开发区设立了子公司。据他介绍,在开发区的组织下,这个项目先是在大数据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签了第二遍,一个星期后又在半导体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签了第三遍。

集中签约里的形式主义套路,让接受采访的不少企业负责人颇感无奈:不去签约,等于不给政府面子,怕被干部“穿小鞋”;若去签约,实在是费时费力。

“各地情况都差不多,企业上台去签个字,就可以闪人了,签的协议简单宽泛,没有能落实的内容。我实在搞不懂这有什么意义。”一个科技企业负责人说。

“一些项目名称包装上全球总部、全国基地等标签,显得高大上。但投资额是意向投资,虽然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但水分不小,跟落地的实际投资有差距。”一位多次举办集中签约仪式的开发区工作人员说。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此类签约现象愈演愈烈,不少地方争相表现“发展成果”,集中签约活动一波接着一波。有的城市上演了“签约秀”,几乎下辖每个区县都要办,短短半个月集中签约近10场。有的项目明明已经签约、开工了,却又要再“演”一次。

“疫后有个怪现象,原来签约过的项目又重新组织方案再签一次,各个地方你追我赶,显得一派欣欣向荣,但这是鼓舞士气还是蛊惑人心?”西南某省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有的项目去年已经开工了,此次疫情复工复产后又签约开工一次。不仅如此,有的项目省里集中签约后,县市区还得签约一次。

另一位基层工作人员所在的园区组织了13个招商小队,园区领导为了宣传造势,要求每个小队每年必须签一次。“每次都要硬着头皮麻烦企业,我也不好意思。有的企业不想参加,会委婉地说我们签过一次了,还要再签吗?”她说,“但只要我们坚持,企业也不敢拒绝,毕竟还要继续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

如此签约给企业造成困扰,还耗费了基层干部的精力,浪费了财政资金。工作人员提前半个月进入密集准备状态,联系各部门征集项目,做签约仪式方案,邀请领导和企业,光是讨论会就要开几场。一位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有一次,区政府为了让企业参加上级政府组织的签约仪式,代价是负责企业代表吃住行等“一条龙”的花销。

据一位经常为政府部门举办类似活动的人士介绍,一场活动需要花费十几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其中包括高档酒店场地费、设备费、布置费等等,“一场二十万元的只是普通水平”。

表态说得好,就是没行动

除了反复签约、虚假繁荣外,劳“企”伤财的形式主义现象还有不少。复工复产率“注水”,也是经济发展中的形式主义。

东部某市一名市领导私下反映,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率一开始报80%多,看到别的地方报90%多,自己排名靠后了,不得不多报,后来报了99%。“正常时期的复工复产率也达不到这么多,为了不受批评,只能如此了。”

数据注水之下,有的企业从数据上看复工了,但是订单量不足,只得假复工,因为没有订单,越生产越亏损。这些虚假的繁荣,也可能对上级政府决策产生误导。

走访中,半月谈记者看到一些地方在落实上级政策时,“严格”履行了各项程序,做足了表面文章,看似完成了任务,但由于不接地气,与基层实际需求脱节,往往沦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干部来了,但来了就了了。”这是一些企业反映的干部调研套路: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表面上积极响应,实际上没人解决。

大别山区一家科技企业是当地的明星企业。“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来调研,我们的接待任务很重。”企业负责人说,每次领导都会倾听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但大都是空泛表态。“有一次,我向市领导反映30万元补贴未到位情况,他给科技局局长说一定要把补贴给到位,但后来由于几个部门协调不畅,补贴还是没拿到。”

融资难也是企业遇到的闹心事。有的地方举行各类银企对接会、座谈会,但往往是口号喊得响,表态说得好,就是没行动。“各级政府出台了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一位企业董事长说,他和政府部门、银行反复沟通融资的事情,跑了不知多少趟,见了不知多少干部,但好政策仍是看得见、摸不着。

考核应调整,问责须跟进

走访中,业内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表示,反复签约、复工注水背后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一些领导干部为的不是企业,而是个人的面子和短期政绩,最终导致涉及的企业“劳心费神”,难题越积越多,涉及的政府部门在攀比心理之下,吹大经济泡沫,误导上级政府决策。

基层一些干部还反映,部分地方制造假签约、假复工,也是被上级部门不切实际的指标考核和乱问责逼出来的。有的地方不顾实际情况,给下级部门下达招商引资指标,完不成就问责;有的在疫情期间片面追求复工率,进行排名,而没有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供需情况;有的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资金与基层需求脱节,只注重考察是否专款专用和是否符合程序,而不注重实际投入效果……

一位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呼吁,政府部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应少些以我为主,多些换位思考,充分征求涉及行业企业意见,将实际效果作为政策执行好坏的衡量标准。

同时,要发挥多渠道监督作用,对明显存在政绩作假的党政机关加大依规依纪问责力度,起到震慑作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副研究员易鑫说,上级政府部门应以反复签约为例,对各地公布的签约项目,督促在规定时间规定流程内保质保量落地,对不能落地、延迟落地的要说明情况,对反复签约、弄虚作假的要严肃查处。

(原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 警惕形式主义劳“企”伤财、误导决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推介一款双卡双待双通的手机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