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疫情虽险,但对中国外贸影响有限
原标题:海外网评:疫情虽险,但对中国外贸影响有限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加大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中国有哪些手段和措施能够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为释疑解惑,海外网策划推出“疫情之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本文为第二篇。
-----------------------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受工厂延时开工、物流受阻,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人员和货物流动采取限制措施的影响,中国稳外贸工作面临重大挑战。
当然,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冲击程度视防控情况而定。如果疫情能够在2月出现拐点并持续向好,在3月能够初战告捷,那么随着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陆续复工赶工,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冲击将是暂时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从时间节点来看,由于西方国家的圣诞和新年消费旺季刚刚过去,因此第一季度本身就是国外需求淡季。同时,第一季度恰值中国春节假期。因此,从历年出口数据来看,第一季度的增速都是低点。
第二,短期内,订单转移情况未必发生。虽然中国外贸企业眼下正面临开工延期、按时交货困难窘境,但由于其他国家的供应商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增加产能,只要相关企业在短期内维护好客户关系,订单不产生不可逆转的转移,一旦疫情过去生产恢复,第一季度的订单损失是可以得到修复的。
第三,作为此次疫情严重地区,湖北省外贸企业受损最为严重。但是,因湖北外贸占全国外贸比重不高(2019年占比为1.25%),因此对全国外贸的影响并不会太大。
当下,外贸赖以发展的国内外经济基础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外贸竞争优势必须由要素驱动的成本、价格竞争优势,转向创新驱动的综合竞争优势,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标准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中国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有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领先的ICT企业和数字平台企业、有世界上最吃苦耐劳并向往美好生活的劳动大众、有数倍于美国的理工科学生和工程师、有世界上最高效的基础设施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些基本面正是巩固和创造外贸竞争优势的基本源泉。
经济基本面的强力支撑奠定了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19年,在内有转型压力、外有美国关税大棒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外贸仍实现了3.4%的逆势增长并创下历史新高。同时,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也在稳步推进。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充分反映了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比重持续提高到59%,表明中国外贸所依赖的自主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货物出口增势强劲,其中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通讯、电力、医疗器械等出口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58.4%。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新业态快速增长,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在内外复杂挑战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中国外贸2019年能从整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既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的及时出台和有效落地。当下,疫情给外贸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从相关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迅速行动,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减少损失、渡过难关。除了上述短期应对措施,“稳外贸”政策红利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19年减税降费的政策效应将在2020年继续发挥作用,为企业争取更多发展空间;二是持续推进的“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的各项举措,将进一步降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各种制度性成本。根据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比2018年大幅提升了15位次,连续两年位列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也是东亚太平洋地区落实监管改革最多的经济体。其中,中国跨境贸易指标国际排名由第65位上升至第56位,首次超越日本在该项目上的排名。
中国外贸的健康发展,不仅在于外贸结构和动能的调整,也在于内外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多元化拓展。一方面,外部市场的重要性持续下降。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依存度达到65%的历史高点,其中出口依存度高达35%。此后持续下降至2019年的不到33%,其中出口依存度降至不到18%。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消费更多自己生产的商品。不仅如此,中国年进口额已连续两年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另一方面,市场多元化潜力巨大,外贸“朋友圈”不断拓展。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尤其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奠定了基础,中国与相关国家贸易潜力正持续释放。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出口增长10.8%,高出外贸整体增速7.4个百分点,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至29.4%;对东盟、拉美、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14.1%、8%和6.8%,其中东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