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抗疫军人自述:疫情之下,那么多“没想到”成了事实
原标题:武汉抗疫军人自述:疫情之下,那么多“没想到”成了事实
我叫苏昱亚,来自空军军医大学,在武汉支援抗疫,担任保障部助理员。
早上六点半,像往常一样,我在病区门口将地方餐饮公司送来的病号餐从车上抬下来,按照前一天晚上制定的分发表,重新分类装箱,一一核对后运送到各个科室,通过传递窗送进隔离区,这是我一天工作的开始。
这项工作我从冬天干到了春天,每次走在病区送餐的通道上我都在想,希望我送的餐会越来越少,希望这个春天能早点到来。说实话,我从来没想到过会担任这项工作,就像从来没想到过,2020年的春节会与我曾经历过的每个春节如此不同。
没想到:才团聚却又别离
除夕夜,我怀着愧疚的心情,对着前来送行的妻子回首一笑,就转身踏上了奔赴武汉的征程,而那天,是妻子孩子才刚刚赶来西安与我团聚的第五天。
自打结婚以来,我和妻子一直两地分居,她在山西老家的一所学校做老师,教书育人的同时独自带着一双儿女。这些年,我一直觉得亏欠他们,我在青藏高原驻守了6年,今年是来西安的第7个年头,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在古城,每一个假期对我都弥足珍贵,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小家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团聚,孩子们也要在经历怯生生的几天,才能熟悉爸爸的亲亲抱抱举高高。但是疫情突如其来,打破了我们的团聚。
原本答应孩子们要好好的观花灯、品美食、逛景点……,可是我“爽约”了,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党员、身为一名军人,在这个时候我应该到一线去,纵然有万般的不舍。我能做的也只是擦掉她脸上的泪水,自己强忍着眼泪收拾背囊。
毅然背起背囊的一刻,我想到的是沉甸甸的使命:军人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临危受命出征之时,须忘其家、舍其亲、抛其身。
没想到:“笔杆子”做起了“粮草官”
自毕业以来,我一直在政治部门工作,干过组织保卫,做过宣传教育,现在干部上负责科技人才,这些年虽然大作不多,但也在历经多次点灯熬夜后,算是部门里小小的“笔杆子”。
这次出征,我的主要任务是用镜头记录战友们向疫情冲击的种种瞬间,用文字讲述战友们秦衣赴楚的感人故事。
进驻武昌医院后,我跟随第一批值班医护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拍下了大家开展工作救治的画面,也让许多不知情的人了解了重症监护室里的情况。
1月28日,武昌医院2名重症患者在军地双方共同的治疗下好转出院,我用镜头记录了这段感人的画面,晚上央视国防频道播出,大大加强了大家战胜病魔的信心。2月2日,接到新的命令,我们转场火神山,因为工作需要,我担任保障部助理员。当时心理虽然有些小小的不悦,但从事政治工作多年的我知道,讲政治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排在第一位。
义无反顾接过任务分工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战争只有任务需要,没有岗位之分,无论干什么工作,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全力打赢抗“疫”阻击战,打赢武汉保卫战!
没想到:“小饮食”里有“大乾坤”
“只有吃饱了才有免疫力对抗病毒”,这是在病房里医生劝患者说的最多的话。新冠肺炎患者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厌食,没想到平时吃饭一个简单的事情,在这里,却成了如此艰难的一件事,让我感到了压力山大。
为了让新冠肺炎患者能吃愿吃,吃饱吃好,更好更快的恢复健康,我在患者的饮食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上网查询资料、打电话请教专家教授:“患者发热缺氧,对脂肪的吸收不好,不能吃大肉等耗氧的高脂食物,要多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等,特别是优质蛋白质,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生成,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我把这些一一记在了心里,临睡前还要翻来覆去在脑海里再过一遍,此外,我和护理部的同事一起在后方营养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当地人饮食的口味喜好,专门制定了患者营养食谱。
同时还针对病人自身的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部分少数民族饮食习惯,进行了个性化需求保障,为过生日的患者订制蛋糕、做长寿面,为糖尿病人配发无糖饼干和牛奶,为牙口不好的老人熬粥煲汤……,不仅用营养满足患者的胃,更用服务温暖他们的“心”。
每次看到护士长从病区传出的病人开心吃饭的画面,我想到的是:只要他们心情舒畅、好好吃饭,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能吃意味着恢复意味着为时不远的出院,也意味着真正意义上到来的春天!
- 标签:山寨psp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