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故事:“内科专家”守护西康铁路“神经中枢”
原标题:春运故事:“内科专家”守护西康铁路“神经中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横亘在三秦版图上的巍巍秦岭山脉,因山势险要,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堑”。2013年,西康二线铁路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营镇车站便由此而来。
2018年,营镇车站改设为无人值守站,设备交由柞水信号工区管理。18组道岔、64架信号机、106个轨道电路区段、50多公里的区间……管内42座高风险隧道群中,18公里长,最大埋深896米的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日常养护难度在全路首屈一指。故被称为西康铁路的“神经中枢”。
春运开始后,客货列车开行量增加,每天有近60趟列车在线路上穿行。12名平均年龄为28岁的铁路“内科专家”——柞水信号工区职工,为这些设备问诊把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守护着列车的安全。
“今天是三月一次的区间例行巡检,主要检查营镇至青岔区间的信号机、轨道电路,对电缆桥槽进行加固。大伙儿可要仔细点,别漏下一个隐患!”工长杜刚说完,便和工友们分头准备要用的工具。
山路弯曲且荆棘丛生。青工王长江正准备沿小道上山时,杜刚一声急呼拦住去路:“等一下,把这根木棍拿上,不停拍打道路两边的矮树草丛,小心有野猪!”说话间,他手握砍刀,纵身越到队伍最前端,遇有灌木、荆条横在面前,便一刀下去扫除障碍。“偶尔不小心,荆棘扫在脸上,火辣辣地疼。”
空旷的野外,体感格外寒冷,虽然穿了两层棉袜,但不一会儿笔者就感觉鞋已冻透,不断跺起脚来;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放在兜里的手机也被冻关机。
约莫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作业地点。未作休息,大伙儿便一字排开走进隧道。“最后一趟上行车到青岔开。”这时,对讲机传来联控信息,大伙儿赶紧钻进一旁的避车洞。不一会儿,一辆满载的货车呼啸而过,列车卷起的狂风一个劲儿地往裤管、袖筒里钻,漫天的粉尘更是呛得人忍不住咳嗽。大家纷纷掏出口罩戴上,待车过后,借着头灯的微光,快步向前走去……
12时40分,天窗命令下达。防护员姚明君第一个走上线路,架上区间电话。其他人二话不说,紧跟着取出工具忙碌起来:擦试信号机外透镜、测量灯端电压、摇对地绝缘……“工长,这里电缆盖槽破损,电缆外漏。”青工何凯发现一处隐患,麻利地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泥,和水搅拌后,重新进行加固。固定好电缆后,用油漆画上斑马线……
不知不觉,120分钟过去了,上行天窗销记。大伙儿累得气喘吁吁,临近找了个避车洞,席地而坐。“我得来支‘招财猫’。” 杜刚边说边从包里取出一支烟点着,然后叮嘱大家:“咱们吃点面包休息会儿,20分钟后继续下行天窗作业”……
18时35分,当天所有作业全部结束,大伙儿疲惫地走出隧道。“咱们今天巡检了8架信号机、8个轨道电路区段,发现并处理了5处隐患,是春运以来处理隐患最多的一天,累点也值了!”杜刚兴奋地说道。
杜刚从事这项工作已经15年了,他告诉笔者,这份工作的满足感,起源于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回到工区的热菜热饭,更来源于看到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时的平稳、安全。(武锋)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