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为何被抛弃?魏延考虑的是战术,诸葛亮考虑的是战略
魏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经向他提出过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由魏延率兵1万人,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率主力从斜谷道出兵,二人会于潼关一带,一举而定咸阳以西。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里所说的“韩信故事”,指的就是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教刘邦在蜀中“明修栈道”而他则率军“暗度陈仓”取关中一事。
诸葛亮出兵北伐,无论如何都要跨过秦岭山脉,这里是蜀魏两国的天然分界线,在当时是十分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汉中与关中之间的联系通道,从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而诸葛亮北伐时,多走多是陈仓道,因为它开通较早,虽然绕远,但是路途中平坦。
至于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意见,自古以来有许多人都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而这些论证大部分都集中在战术层面,即魏延的计策到底可行不可行?
实际上,魏延镇守汉中多年,他提出来的这条计策,虽然有一定的冒险性,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行:弱国对付强国,只有出奇制胜这一条路,而且镇守长安的夏侯楙,也确实不擅长用兵。
《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魏延因为诸葛亮不采纳自己的意见而愤恨,认为诸葛亮是在胆怯。而我认为,诸葛亮确实是害怕、胆怯。
但是,他不是因为为了可能丢掉魏延和1万名士兵的生命而胆怯,也不是因为曹魏有曹真、司马懿这种能征惯战之辈而胆怯。真正让他害怕的敌人,不是曹魏,也不在蜀汉内部,而恰恰是蜀汉的盟友——东吴。
1、东吴曾经在背后“捅刀子”
孙刘联盟是在赤壁之战前形成的,但是面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刘备和孙权迅速结成了联盟,共同抵御外敌。
然而,当曹操败退以后,孙刘两家立即发生内讧,争夺荆州,甚至不惜为此兵戎相见。虽然曹魏仍然是两家共同的敌人,但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孙刘两家还是奉行“见好处就上”的原则。
因此,在刘备取得汉中,而关羽北伐中原,蜀汉正如日中天的时候,在他们背后捅刀子的正是盟友孙权。
失去荆州,蜀汉不仅损失了关羽等一大批人才,损失了数万精兵,还丢掉了荆州这么一块至关重要的根据地,让《隆中对》中设想的两路北伐、夺取中原的计划成为了泡影。
可以说,孙吴这次背后一刀,等于葬送了蜀汉“复兴汉室”的事业。
2、东吴吞蜀之心一直未死
虽然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主动修复了与东吴的同盟关系。但是,吴国对蜀汉的觊觎之心,一直未死,稍有机会便企图下手争夺。
在诸葛亮率十万北伐时,为了防止孙权再次偷袭,已经做了兵力上的部署。据考证,当时蜀汉大约有军力50万,除了10万留镇成都,20万在汉中前线,约10几万留守各郡以外,其他军力全部用于防备孙权:镇守永安的军力约5万,镇守江州的军力约2万以上。
所以,诸葛亮在北伐问题上,之所以采取谨慎态度,除了对曹魏有清醒的认识以外,实则是对盟友孙权的忌惮。但当时吴蜀毕竟是同盟关系,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又怎么轻易说出不利于联盟的话来呢。
相对于魏延提出的战术,诸葛亮更注重的是战略和外交问题。而他对此是“有苦难言”,这也就怪不得魏延要怨恨他了。
- 标签:史上第一和尚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东汉末年袁绍和袁术亲兄弟为何反目成仇,终让曹操渔翁得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东十八路诸侯,其中,实力最强、地位最高、最有号召力…
- 诸葛亮将死,刘禅问他一问题,诸葛亮才知:阿斗不傻,隐藏太深!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得两人却失败?你不看后一句是啥
- 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 三国时期,为何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这才是真实原因!
- 吕布死后赤兔马生龙活虎,关羽死后赤兔马却绝食而亡,什么原因?
- 败走麦城的关羽,在临沮被杀,马超为何冷血不救?
- 草船借箭时,曹操放火箭会怎样?鲁肃:多亏没放,诸葛还藏了一计
- 诸葛亮七擒孟获,为何孟获不助蜀汉北伐?
- 如果少年赵云大战颜良文丑两人,结局如何?看看这一战就知道了
- 投奔蜀汉后,姜维做了3件错事,注定他一辈子都被别人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