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网事

传奇电力工人

  至今,他的名字依然镌刻在济南解放阁台基东侧长27米的纪念碑上,和1948年济南战役中牺牲的3700名烈士并列在一起。

  1931年,张文良出生于威海乳山市徐家镇南寨村。11岁那年,因为贫困而备受饥饿的张文良和父亲逃荒去闯关东,未曾想在牡丹江被侵华日军抓去当苦力。

  不到一年,受尽苦难的张文良,逃回家乡,又赶上了日伪军在胶东地区“大扫荡”。目睹日军暴行,在对日本鬼子的憎恨中,他盼来了党。

  1947年,刚满16岁的张文良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刚刚入党的张文良被任命为某团特务连机枪班班长,跟随部队参加了济南战役。

  9月17日晚上11点,战斗打响了,张文良端着机枪,掩护着战友向前冲锋。敌人一轮炮弹袭来,他被炸成重伤,昏了过去。

  伤还没有完全好,张文良便央求老乡将他送回部队。支前的老乡用独轮车推着他,追了七天七夜,在临沂追上了大部队。看到已经“牺牲”的张文良又回来了,战友们都很吃惊。

  随后,他继续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解放后,他作为一名排长参与抗美援朝,再次负伤后被送回国内。

  济南解放后,民政部门统计烈士名单时,了解到张文良的特殊情况,同意在解放阁的纪念碑上留下他的名字。济南战役纪念馆把他定义为“活着的烈士”。

  长年累月的战斗,令他左手伤残,腿也落下了病根。但张文良从未因此抱怨,而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与工作。

  但1958年7月,张文良主动请缨筹建山东省电力工业局技工学校这件事,让人们认识了他敢打硬仗的一面。

  当时物资短缺、条件艰苦,搞建设很困难。而且张文良识字不多,干电力也是半路出家。在一片质疑声中,张文良扛着铺盖卷一头扎进了工地。

  住的是“干打垒”,睡的是一张床板一床被子;吃饭用一个旧搪瓷缸子盛掺着野菜、地瓜、玉米面的饼子;用的都是倒腾来的旧工具,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

  如果说,电校筹建让大家见识了张文良敢啃硬骨头的一面,那么"一次谈话"就展现出张文良做事认线月,张文良调到济南电业局保卫科担任副科长。

  一星期后的一个下午,他拦住正要下班的科长老王,非要跟他谈话。俩人一直谈到很晚,同事们都很纳闷。

  第二天开早会的时候,王科长突然宣布了保卫科要加强墙上防护,增加人员训练、增加巡逻强度等一系列完善保卫制度的措施。

  他提出部队化管理,让保卫科发挥了堡垒作用,局里连续15年没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当时的人们都称保卫科是“铁桶”。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济南电网也迎来了大发展,时任五七工厂副主任的张文良又让人们见识了他勇敢无畏的一面。

  7月份,工厂进了一批价值百万的电缆和电气设备,用于老城区电网升级改造。当时,社会上经常有偷窃行为,

  一天半夜,3个不法分子潜入工厂,拖动电缆时惊醒了张文良。他一边吹铁哨一边打亮手电筒,抄起管钳大喝一声就冲了过去。

  后来,五七工厂转为济南电气安装公司。张文良接着在安装公司干了6年,领着施工队转战济南各地,见证了济南电力的初步发展。

  37年电力生涯,张文良走过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他以军人本色做好每项工作,也影响了一大批身边的人。

  他先后被山东大学、四里村传统教育基地等20多个单位聘为辅导员。张文良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义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