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网事

老上海电影往事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世界电影发明第二年,上海徐园又一村就放映了“西洋影戏”。不久,一些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等一批热衷戏剧的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排演西方名剧片断和反映时事的剧目,成为新剧、文明戏的发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起,春柳社、春阳社、新民社相继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迦茵小传》《热血》等,使新剧影响扩大。上海电影业也随之而起,191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沪诞生。

  进入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文化娱乐业呈现繁荣、良莠不齐的局面。1925年前后,全市有电影公司41家,占全国80%;大小剧场近百家,一批新建剧院如福州路上的天蟾舞台、共舞台、中国大戏院相继开幕,与原来的大舞台并称为上海“四大舞台”。大光明、卡尔登、戏院、金城大戏院先后竣工开映。1921年-1931年10年间,共拍摄故事片650余部。是时,联华影业公司成立,公开提出“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口号。

  1931年,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问世,稍后,片上发音有声片《雨过天青》《歌场春色》上映。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高涨,在此前后,电影《狂流》《女性的呐喊》《中国海的恕潮》《渔光曲》上映。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上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电影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向社会,传遍全国,激发爱国热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为“孤岛”。当年8月20日,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在卡尔登大戏院召开大会,宣布成立13个救亡演剧队,分赴全国各地。参加各队领导和演出的有于伶、冼星海、贺渌汀、袁牧之、欧阳予倩、洪深、郑君里、金山、白杨、赵丹等数百人。而电影由于片源较少,庸俗、片乘机走红,原被禁映的《火烧红莲寺》开禁放映,《上海各报副刊编者告上海电影界书》呼吁摄制“鼓励人群向上,坚持操守”影片。1938年,以《木兰从军》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影片放映,盛况空前。之后又摄制出《武则天》《岳飞精忠报国》《葛嫩娘》等影片,颂扬抗敌御侮,挞伐苟安。一些反映现实的影片《乱世风光》《灵与肉》《复活》相继上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电影业全部陷入日伪之手。在国难深重的历史关头,尽管有人推出《博爱》,附和“中日亲善”,成立“国际合作制片委员会”,与日本合拍《万紫千红》《春江遗恨》,但也有描写青年教师到工厂区办学的《教师万岁》,崇尚美好的《火中莲》,歌颂爱情坚贞、并蕴含爱国情愫的《渔家女》等影片面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当局接管敌伪电影机构,利用电影检查手段限制进步影片出品。从1945年10月至1948年9月,共检查影片162部,其中48部被剪得面目全非。但昆仑影业公司汇集进步的优秀电影戏剧人才拍摄出《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引起轰动,三个月观众达70余万人次,创空前票房纪录。1948年11月,华艺公司摄制的彩色戏剧片《生死恨》放映,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到1949年,上海共有剧场52座,电影院50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