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深刻记录——《往事与随想
思想家、作家、家赫尔岑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制度的道路。他在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835年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罪名被流放。1842年回到莫斯科,又立即重新投入战斗,仍受到,1847年初携家到达法国,成为者,从此再未返回祖国。1848年欧洲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触发他重新思考社会根本问题。
1852年他来到伦敦,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赫尔岑出版自己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第一章时,也是属于他生命中好时光的开始。1857年7月,他儿时的挚友诗人NikolaiOgarev推出新刊《警钟》, 赫尔岑也登载了揭露沙皇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
赫尔岑在的经历使他得以接触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遇到1848年,目睹欧洲民族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他不仅是作家,也是政论家,既有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
但是到《往事与随想》的最后几章时,这位巨人的笔调几乎是毫无原因地变了。最后一章里,他记录了自己在瑞士的时光,还有一些对意大利建筑和德国文学家海因里希·海涅的评论以及对美国发展的展望,还抨击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中体现的虚无主义。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也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起义,1840年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到1850年代伦敦各国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860年代的社会面貌和新一代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或许也正是在《父与子》中的人物巴扎罗夫身上,赫尔岑意识到时代变了。法国大和德国哲学的浪潮席卷而来。《纽约时报》在一篇评论中写道,1870年,也就是赫尔岑过世那一年,他已经是“昨天的人”了。很快,他的继承人就成了中的第一批受害者。
赫尔岑留下的遗产不是一个平等、的,而是这部巨著《往事与随想》。他把自己置入大时代中,也用自己的经历理解书中的人物,勾勒他们在历史中的处境。这也正是作者真正伟大之处。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