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许褚吕布都曾做过降将,为何有人留下骂名,有人流芳千古
在三国历史中,不少文臣武将都曾有过“不光彩”的经历——投降。
为什么有些人千夫所指,而大多数投降派并没有被骂呢?
深究原因,让我们细细探寻。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关于描写投降的情节随处可见。
各式各样的投降方式贯穿全书,演绎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经典画面。
仔细分类《三国演义》中的投降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主动投靠,择主而降。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这是三国中文臣武将寻找靠山,投奔明主的黄金法则。
例如原为丁原部将的吕布,李肃就是通过此法则说服其吕布,使其杀丁原投奔董卓。
曹营之内的许攸、徐晃、许诸等人,蜀国阵营中的庞统、赵云、廖化。
以及东吴蒋钦、周泰、太史慈都可看作此此法则下的典范人物。
第二,被迫投降。
战败被俘,兵临城下突围无望,而后不得已而降。
此类投降是《三国演义》中主要投降方式。
例如袁绍部下吕旷、吕翔、马延等人降曹,刘璋部将吴兰、吴懿等人归顺刘备。
蜀国糜兰、杜路、刘宁等人降吴,这些都是形势所迫,万不得已而降之。
第三,中计假降。
以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战争谋略见长的《三国演义》中,少不了对于假投降这这一手段的运用。
例如“献密计黄盖受刑”的篇章,为赤壁之战结果的必不可少因素。
还有“假投降巧计成虚话”一章,姜维试图利用魏国司马昭、邓艾钟会等人之间的矛盾,以恢复蜀国江山的计谋失败流产。
我们重点谈一下,那些没有被骂的降将。
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把气节、忠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然而传统思想也有不知变通,只认死理的一面。
对任何时代,任何形势下的投降都是一概谴责,绝不宽容。
但三国时期的投降不能只用这一观念去理解。
读《三国演义》我们发现了关于投降的另一种解释。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三国劝降过程中的经典台词,这是一种趁势而为,延续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
投降并不一定是招人唾骂的叛因行为,降将也并不一定是在任何时期中都要受到谴责的。
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在三国这个特殊时期。
统治者们占地为王,你争我斗互相攻伐,很难判断哪一方是绝对正义的。
投降谁拥戴谁,既受到传统思想的道德约束,也取决于个人立足,建功立业的客观事实。
在各方都自封正统、标榜正义的三国时期,身处战争漩涡中的人才,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效忠对象。
所以《三国演义》中对投降这一因为,以及众多降将的思想意识上,都有很多宽容的态度。
虽然在三国历史中也不乏有誓死不降的悲壮人物,但践行这一气节的文臣武将,远远少于各种形式的变通投降之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一文化观念与道德意识,在三国时期并未深入人心。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大多数降将,免于被骂也是情理之中。
- 标签:伦理片在线线手机版韩国免费6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东汉末年袁绍和袁术亲兄弟为何反目成仇,终让曹操渔翁得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东十八路诸侯,其中,实力最强、地位最高、最有号召力…
- 诸葛亮将死,刘禅问他一问题,诸葛亮才知:阿斗不傻,隐藏太深!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得两人却失败?你不看后一句是啥
- 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 三国时期,为何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这才是真实原因!
- 吕布死后赤兔马生龙活虎,关羽死后赤兔马却绝食而亡,什么原因?
- 败走麦城的关羽,在临沮被杀,马超为何冷血不救?
- 草船借箭时,曹操放火箭会怎样?鲁肃:多亏没放,诸葛还藏了一计
- 诸葛亮七擒孟获,为何孟获不助蜀汉北伐?
- 如果少年赵云大战颜良文丑两人,结局如何?看看这一战就知道了
- 投奔蜀汉后,姜维做了3件错事,注定他一辈子都被别人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