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月:那些以“公正”名义的陈年往事足够让我们深思
最近几天,花了将近8个小时时间,把刚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辛普森:美国制造》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罕见地以流行的电视剧集形式,用5集每集90多分钟的片长,详细地再现了美国前橄榄球明星O.J.辛普森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关于辛普森,我最早知道他的名字是1994年那个著名的高速公路警车追逐直播的场面,然后是那个同样著名的在法庭上举起那只带不上手套的大手的场面。至于事件的来龙去脉,一直不甚了了。拜托这部纪录长片,终于了解了这个当年被称为“世纪大审判”的著名案件的详细情况,并且明白了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不少道理。作为一个曾经的法律人,作为一个目前的自媒体作者,我深深地以为,这部美国纪录片值得我们认真看一看。
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一个美国流行的笑话,说是在法学院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问学生,律师的责任是什么,全体学生都回答说,为了主持正义。到了二年级,这样回答的学生只有一半。到了毕业前,只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这个笑话的意思很明显,法律已经成为一门生意,一种谋生的职业,离正义越来越远。那部美国电影《法官老爸》里的律师汉克就很有代表性。他只把法律当作赚钱的工具,只以胜诉为价值取向,“我很尊重法律,只不过不害怕它,甚至没有受它的困扰”。他的思维方式代表了相当多法律人的价值观。所以,我经常会很困惑,当法律成为一门生意,正义何在?
辛普森案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本来似乎证据确凿的谋杀案,经过长达267天的审理,最后被彻底翻盘。看完《辛普森:美国制造》以后,我才明白,其中最重要的关节点是辩方律师打的“种族牌”。影片的前两集采用双线叙述方式,一条线讲辛普森进入南加州大学以后成名的经过,另一条线讲同时期加利福尼亚和洛杉矶种族冲突的历史。开始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要花那么多篇幅介绍这些与辛普森无关的种族冲突事件?直到第3集辛普森案开始审理,我才明白影片编导的用意。辛普森重金聘请的超豪华律师团队从一开始就刻意突出辛普森的黑人身份,把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主题带入法庭。他们在法庭上和法庭外,将矛头对准办案警官马克福尔曼,把他描绘成一个白人种族主义者,把法庭变成了审判福尔曼的场所,而整个辛普森谋杀前妻妮克尔案的事实、证据则被搁到一边。多年被压抑的种族反抗情绪因此得以爆发。影片展示了一个当时的民调结果,凶案发生一个月后,63%的白人认为辛普森有罪,65%的黑人认为他无罪;而一年多以后审判结束,所有证据都得以呈现时,77%的白人认为辛普森有罪,而72%的黑人认为他无罪。黑人和白人实际上的分歧更为明显了。影片中那位黑人陪审员承认,最后对辛普森判决无罪是为遭白人施暴的黑人罗德尼金报仇。辛普森被判无罪13年后,又因一桩简单的抢劫行为在拉斯维加斯被判处总刑期33年的有期徒刑。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实际上这就是为了13年前的旧案翻案。辛普森的宣告无罪和被判重刑,其实都脱离了事实和法律的轨道,被以“公正”名义的种族主义情绪所误导了。
回望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程,这样以“公正”的名义试图绑架法律的案件也并不鲜见。在刑事法庭中,我们习惯了那么一个词汇:“与本案无关”。言下之意,刑事诉讼应该围绕证明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的事实和证据来展开论辩,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法官应该予以制止。“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但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些人有意无意抛开事实和法律,打着至高无上的“公正”旗号,意图绑架法律。不是吗?我们见过无视持刀杀死两人重伤一人事实竟然作无罪辩护的律师,见过不问是否有犯罪事实就为教授或者学生请求赦免的大学师生,更见过用“公正”旗号来掩盖私利目的不惜讹诈企业的无良媒体。这些现象和影片《辛普森:美国制造》所展现的发生在1995年的“世纪大审判”中的某些场面何其相似乃尔!
法律的目的是实现公正,而实现公正的唯一路径是事实和证据。有罪或无罪都必须由事实和证据来证明,而不是其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意味着,法律不应考虑肤色、职业、地位、财富等一切与事实和证据无关的因素,没有法律之外可以赦免的“特殊公民”,也没有法律之外要罪加一等的“特殊公民”。辛普森因为是黑人被判无罪,后来还因为是黑人又被判重刑。这样的教训不仅美国人要记取,中国的法律人也不应忘记。
当然,辛普森被判无罪并不完全因为辩护律师团队的“种族牌”。假如洛杉矶警方侦查严谨、规范,检察官团队庭上应对有方,结局完全有可能不一样。《辛普森:美国制造》里详细展示了辛普森案开庭之前的乐观气氛和之后9个月时间里的逆转经过,先是警方鉴定人取证的不规范,导致物证逐一被推翻;后是负责侦查的警官马克福尔曼过去的种族主义言行导致警方公信力丧失;最后是毫无准备地让辛普森试戴那只犯罪现场的手套,使控方成为一个笑话,在全世界面前颜面尽失。9个月时间,控辩双方出示证据1105件,有133名证人出庭,作了4.5万页庭审笔录,最终的败诉控方团队无疑该负责任。
正如我上面所说,证明犯罪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要在法庭上打赢官司,首要前提是侦查工作基础扎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规范,缺一不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瑕疵,纵有天大本事也是赢不了官司的。然后就是组织事实和证据的能力。我的一位同事曾经说过,优秀公诉人的能力就是能够有效地弥补侦查工作的不足,成功地指控犯罪。我们既见过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败诉的案件,也见过因为公诉人举证无力、辩论失当败诉的案件。曾经有一个案件,公诉人因为准备不足,在法庭上应对失当,遭辩护人连续追问,被网友嘲笑为“被吊打”。我当时在微信公众号上就写了这么一句话:“被吊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吊打,无动于衷。”承认和正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努力地予以改进,才是我们日后胜诉的保证。吃一堑长一智,百炼才能成钢。那种“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的思维方式要不得。
在《辛普森:美国制造》里,我们还看到了在今日中国十分熟悉的现象,那就是媒体对案件审理的影响。我曾经从NBC电视台直播警车在高速公路上追逐辛普森的场面,了解到媒体对辛普森案件的热捧程度,但没有想到这个案件因为媒体的报道对整个美国的深远影响。从影片中我们看到,1995年10月3日,星期二,那个最终的宣判时刻,全美国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人人都在等待辛普森案的判决结果。当无罪判决结果宣布时,街道上如雷的欢呼声吓退骑警马匹的场面令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何为“审判”、“媒体审判”?看过《辛普森:美国制造》你就明白了。摄像机进入法庭和媒体无休止的报道,使辛普森案演变成一场媒体狂欢和狗血肥皂剧。媒体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和民粹化,反过来又影响到法庭内的审理。案件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进入了反对种族歧视和窥探名人隐私的轨道,连《纽约时报》这样的老牌传统媒体,为了经济利益也不得不和街头狗仔小报抢市场。当明眼人看出问题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所以,13年以后,当拉斯维加斯地方法院审理辛普森抢劫案时,法官坚决地将摄像机和作者请出了法庭。所以,后来摄像机和作者都不准进入美国法庭,以确保法官和陪审团成员独立思考,不受干扰。这些教训,今天依旧对我们很有意义。
新闻与法律一样,本该奉真实、客观为生命。但新闻作为一个产业,又必须考虑经济利益。于是,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受到了挑战。从审理辛普森案的1995年到今天,这样的挑战不仅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有的媒体屈从于民众的低级趣味,如蝇逐臭;有的媒体追求曝光率,故作偏激、片面评论;有的媒体为了资本利益不惜掩盖,蒙蔽公众,这些都是我们亲眼所见的现实。就像影片中一位编辑所讲的:“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从什么时候起,本应是新闻人的考量变成了生意人的考量?”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问题还有扩大化的趋势。新媒体、自媒体自出生起,就遭遇了道德和法律底线问题。娱乐性的侵蚀使新媒体、自媒体的客观性久已荒疏,公信力愈益低下。那些打着“公正”旗号的报道正在引导人们离公正越来越远。
毋庸讳言,这些年,我们都曾经被强大的所裹挟过,都领教过互联网世纪网络的力量。所以,司法与媒体,公正和,成为法律和新闻从业人员(包括自媒体从业者)思考的重要问题。《辛普森:美国制造》恰好是思考这一问题的最好范本。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那些陈年往事对我们依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认真看一看这部电影,对于法律和新闻从业人员(包括自媒体从业者),实在很有必要。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劳月:那些以“公正”名义的陈年往事足够让我们深思
最近几天,花了将近8个小时时间,把刚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辛普森:美国制造》看完了…
- 如果你不必纠缠过去那么回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 阅读推送
- 舒乙太爱北京了为了保护老北京和大运河他做了这么多事
- 侃侃科技互联网的
- 侃侃网-跨境百科-跨境电商雨果网
-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旅业发展
- 新华微博一周岁_新华微博_新华网
- 微直播 新华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
- 一件美好的小事儿
- 如果你不必纠缠过去那么回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