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往事 情系进山中学
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怀念自己的母校太原进山中学,为她悠久的历史,也为她独有的校园文化,更为她对我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进山二字源于《论语》,取“譬如为山”的“山”,“进吾往也”的“进”,合而有“前进登高”之意。原本为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于1922年所创办,始名山西省私立进山学校。解放后命名为山西省立进山中学,1953年改为太原市第六中学,1985年由阎锡山的老乡,也是他曾经的“老搭档”薄一波同志亲自题名,恢复原进山中学校名。校名的“归真返璞”,凸显了这座历史名校的非凡地位,也折射出国共两党长期博弈在山西之地方特色。
当年阎锡山创办此校,并亲任校长,打着“救济天资聪慧学行兼优之贫寒学子”的幌子,其实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为自己称雄山西培养人才。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广招天下贤士聘请来的教员中,不乏党人和进步人士,在这些教员的启蒙教育下,有许多学生迅速觉悟,走上道路。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该校学生纪廷梓,早在1924年就和傅懋恭(彭真)等人一起组建了太原地区第一个支部,次年即在进山中学成立了党支部;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抗战时期,该校“戴着阎锡山的帽子,说着山西话,为党办事”,使大批师生投奔解放区,阎锡山为此哀叹“我们烘炉里放的不是焦炭,而是冰块子”;更可歌可泣的是太原解放前夕,为解放军暗送城防情报的进山中学师生,前仆后继,有八人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史称八君子),烈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凯歌。至于解放后,从这里走出的新中国的各类人才更是成千上万,遍布全国,其中不少“前进登高”为国家领导干部、著名学者,仅山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王大任、朱卫华等五位省长或省委,该校源远流长、英才辈出的风采由此可见一斑。
我1961年入该校读高中,深受其传统教育和熏陶。新生第一课必是校史教育,由马培云校长亲自授课。马校长那激昂慷慨的演讲和铿锵有力的山西五台乡音,至今犹言在耳。他从北平大学毕业来校后,由教员、教导主任直做到校长,任职期间,学校一直跻身于全省重点中学之列。可惜这样一位治校有方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在后来的中竟被莫须有的罪名致死。每忆及此,我的面前就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位瘦俏的老人,双手反剪,伫立在操场的高台上,用那睿智而严肃的目光巡视着出早操的学生,仿佛将军在检阅他的部队……
一是新年团拜活动。每年元旦前夕都举办新年晚会,师生同台演出,吹拉弹唱、歌舞曲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晚会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奏响新年钟声,由马校长扮演的新年老人便翩然登场:小红帽配上棉花装饰成的白头发、白眉毛及一拖到地的白胡须,使平素不苟言笑的他显得憨态可掬。他振臂一呼:“新年团拜开始!”随手撒下一片糖果,大家便在“新年好”互拜声中,争抢那纷飞的糖果……最后的“压轴戏”是师生共进“团结粥”(即八宝粥);品尝着糯米大枣的绵软香甜,心底升起的是大家庭式的融融暖情——它传承的不仅是饮食文化,更是一种为母校而感动的幸福归属感。
二是母校的传统文化载体《红星报》,它留给我至今“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学情结。虽然只是十几块黑板报,但从1950年创刊以来,一直办得红红火火,乃至在全市中学界也小有名气。它模仿大报的样式,分若干专版,半月一期,定时出版,其编辑、缮写、排版、美工及通讯员,全由学生担任。学校党支部对办报高度重视,事先布置报道要点,中间审核小样,俨然视作学校的机关报。我有幸参与其中,从高一做编辑起到高三任总编,初期乐此不疲,后期曾不堪重负,十分纠结。高考前数月,别人多退而止手,我曾提出辞职,领导不同意,只好“越俎代庖”,到处“填空”,为此常耽误课业。有好友批我不务正业,劝我撂挑子,我却不愿“因私废公,硬是咬着牙站完了最后一班岗。那时号召“一颗红心,两套准备”,我已做好下乡的准备,谁知竟意外考上了大学。如今细想,看似偶然的“金榜题名”,或许和办报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编辑部那个“蜗居”给我提供了挑灯夜战的空间,让我“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而大量写稿改稿的实践,又使我的语文写作能力确实有所提高,这大概正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吧。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校园往事 情系进山中学
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怀念自己的母校太原进山中学,为她悠久的历史,也为她独有的校园文化,更为她对我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 她没有赵敏周芷若戏份多却对张无忌异常重要生活中比剧里还美
- 校园往事
- 《热带往事》:燥热、慌张、神秘、疲惫桑拿电影可以排毒
- 资讯丨全程取景龙岩微电影《冰心·关于女人的故事》首映啦
- 99作文网 “忆海拾贝”征文活动
- 冰心教子求“真”
- 朽田 ‖ 母亲往事
- 《冰心传》⑧ 以爱之名为家为国
- 2011年10月15日
- 图文:李冰冰穿公主装亮相《美国往事》戛纳首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