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网事

东南往事:那些年那些人

  八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台庆季,每天推送文章:寻味福建对广播这七十年的温暖,七十年的精彩,和七十年的发展故事。

  夏冬,1993年至1994年任东南广播公司主持人,现为金海华(北京)投资集团证券投资部总经理

  接到闻达邀请我写一些回忆的微信,不禁心头一热。是的,26年过去了,在这疫情中的8月,在这鲜有好消息的当下,东南广播公司台庆季,邀请新老同事共同回忆的动议,线载虽已逝,一念之间见东南。听说,电台早有新址了,然而,那些尘封在心底的东南广播记忆,却依旧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时时想起的那些人,都成为最难抹去的印记。

  1993年的福建广电注定是不平凡的。元旦,东南广播公司正式开播;10月,福建经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同年,福建文艺广播电台也在筹备中。

  1993年秋季,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东南广播公司参加了在北京国际交流展览中心举行的全国人才招聘大会,我有幸成为东南广播的一员。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福建的小伙子,和他的生意伙伴,靠着服装生意一路向北,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听到福建广电招聘记者和节目主持人的消息,毫不犹豫地扔下了生意,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赶回福州,参加了主持人的招聘考试。他就是现在依然还在东南广播公司的杨光。

  有一个西北宁夏的小伙子,他一直有做主持人的梦想。在参加完北京的招聘后,为了争取这次机会,他一封信一封信地寄给在福州的王华老师,表达了想来福建广播的强烈愿望。王华说,他的执着令人感动。他就是庄园,仍然在福建广播工作。

  说来一切皆有缘。在飞往福州的航班上,与我邻座的是一位从北京出差回福州的林先生。在得知我将加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后,他跟我谈到的唯一一档节目,恰恰是东南广播公司晚间的《生活交响》节目。

  当天到了福州之后,我先来到当时的人民台社教部报到。时任人民台社教部副主任的王宏将我安置到了福建广电招待所住下。路过南门兜商场,我买来了第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当晚,我打开收音机,收听到的恰是20点开始的东南广播公司《生活交响》节目。那天主持节目的又恰是我之后的同事赵莹。她那种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更加凸显女性的温柔,为这档节目增添了亲切感。

  在我看来,在《生活交响》节目中,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就是为两岸同胞寻找失散多年的骨肉亲人的“寻亲启事”环节。当那一封封充满渴望亲人团聚的文字通过主持人亲切温柔的声音播报出来,那份浓浓的同胞亲情,在那一刻,感受是那么的真切。

  在当时,《生活交响》节目知名度是比较高的,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听众来信,其中有不少来自海峡对岸的同胞,许多信是希望透过东南广播在寻找失散多年的骨肉亲人。

  除此之外,《生活交响》节目对我们还具有一个特殊的意义。这个节目是一个生活类的综合节目,它成为了我们这些新人学习和体验的一个实习平台,也是我们发现问题、提高能力的一个实训基地。那时的主持人赵莹和丽雅自然就成了我们这些新人的老师。

  1994年元旦,全新改版的东南广播节目正式推向海峡两岸。作为一个省级对台广播,全部以直播的方式向同胞广播,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开了先河了。

  那天清晨六点,旭日初升,东南广播公司第一档节目《585信息网》,在主持人阳光、晓敏的问候中,随着电波传向了海峡两岸的听友。

  午间12点,随着动感十足的旋律,《东南经济网》节目开始了一个小时的财经时段,罗华的那种特有的声音符号,给很多两岸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18点整,随着全新的节目曲推出,《东南报道》节目首秀登场。这也是东南广播公司最为看重的王牌节目。

  一直以来,在东南广播公司众多主持人当中,给我新闻感最深是刘云和闻达,以直播形式推出的节目,加上他们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评论,使节目耳目一新。

  说到这里,有一个环节不得不说。在参与《东南报道》节目的策划讨论过程中,时任东南广播公司总经理的刘金森曾几次找我谈话,极力推荐我参与这个节目。但由于当时我对旅游节目的热情,我最终还是谢绝了。而事实上,这也成为我在东南广播的一大遗憾。

  在《东南报道》节目之后的20点整,《585点歌台》唱响第一首歌。这个节目一经推出,就深受青年群体特别是学生群体的欢迎,每天都涌来大量的听众来信,来为亲人朋友点歌。

  担纲该档节目的主持人是福建师大音乐系毕业的才女陈冉。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再一次从网络电台当中听到她的节目,当年的陈冉已经改为了“悠然”。那个略带生涩感的小姑娘,已然变成了一个娓娓道来、用语得体老道的知性主持人。

  21点整,是东南广播公司第一档带有探索性质的《神州万里游》节目第一次全体编播人员的首秀,主要由赵莹、曲辉和我主持。这档节目的《一日一游》《假日好去处》《旅游沙龙》《美食城》等环节集中了旅游的几大要素,这在当时的东南广播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通过听众来信我们得知,喜欢收听该档节目的,主要是以知识群体为主。在那个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丰富节目的内容,使节目办得更生动,更具有可听性,编辑室主任梁宪建设性地提议,邀请省内知名旅行社资深知名导游担任节目的嘉宾主持。他们的加盟使节目增色不少。有一天,我与导游吴婷婷在节目中开通旅游热线节目介绍鼓山游,有很多听众打进热线电话进行了交流。

  晚间22点开始,东南广播公司唯一一档文化艺术类节目《跨越彩虹》节目开场。节目由曾涛、田雨和蓝天这“两老带一新”的三人组合主持,我认为这是最佳组合。

  这是一个综合展现两岸文化艺术新动向、新作品、新趋势的节目,特别能体现两岸一家亲,两岸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事实,不管是古老的南音、歌仔戏等,还是现代的流行音乐,以及文化作品,都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

  晚间23点,东南广播最后一档节目是闽南话节目。当年,在福成大哥、雪六大姐亲切的闽南语陪伴下,多少两岸听众朋友安然如梦。

  我记得,《东南游乐宫》节目,是当时每个周日播出的直播综艺游戏类节目。曲辉是这档节目的当家主持。为了更好地做好这档节目,编辑部还专门挑选了一位叫做郭洪江的男嘉宾。这档节目在电话参与节目十分红火的年代,吸引了很多的青年和学生听众,很受欢迎。

  1994年,东南广播公司的直播特别节目特别多。第一个重磅推出的就是1994年除夕之夜的“欢天喜地庆新春”特别节目。除夕晚上18点整,伴随着欢快的民乐旋律,由曾涛、曲辉和我担任主持的春节特别节目正式开始。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东南广播的多路记者走上街头。记者郑钦、郭福佑以及王翔等,在福州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用移动电话与直播间进行实时连线。

  在直播间,我们采访了除夕夜在公路上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电力职工、公安民警,感谢他们的付出,给他们拜年。

  在那个晚上,我们还通过电话,与在福州过年的著名歌唱家连线,她通过东南广播公司的电波向同胞拜年。

  六个小时的直播结束了。零点时分的钟声敲响了。当我们大家回到六楼的办公室的时候,令人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刘金森、陈力和陈育艺几位领导已经为我们煮好了香气腾腾的除夕之夜的饺子。

  1994的那个夜晚,是我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个除夕夜。此时此刻,忆起当时,内心中依然不能平静。

  东南广播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对于我们这些从北方来到南国的人来说,远离了亲人朋友,在工作之余难免会有一些孤独寂寞感,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更是如此。东南广播公司的领导们给予我们以关心,同事们更是给予我们热情的陪伴。

  有一次,大家谈到了闽南的肉粽很有特色。没想到第二天,曾峰、闻达就带我们一起去福建歌舞剧团的食堂专门去吃那里的闽南肉粽。那天,我们线年是鸡年,由于要在台里准备春节特别节目,春节就不能回北京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春节不在家过。为了防止春节假期里食堂没有伙食供应,我和曲辉特意到台江农贸市场批发了两箱方便面。

  但其实,这个春节我们并不孤单。大年初二晚上是我们组的春节特别节目。在那个下午,赵莹特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吃晚饭。她和她的父母热情接待了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富有南方特色的晚宴。

  大年初五,在北京的习俗中,是“破五吃饺子”的日子。我们节目编辑室主任梁宪邀请我们到家里,特地煮了我们爱吃的酸菜馅水饺……那个春节是幸福的,温暖难忘的。

  东南广播的同事给予我的帮助还有很多。刚到福州,当地的交通不太熟悉,特别是从我们住的道山路老电台到南门兜电台之间没有公交车,我正在考虑去买一辆自行车代步,一天中午,新闻编辑部的郭福佑找到我,把他的一辆闲置自行车借给了我,帮我解决了每天上下班的交通问题。

  初冬,福州的天气依然非常温暖。忽然一天,天气突然降温,刮了很大的风,福州的街上也飘起了难得一见的落叶。在老电台宿舍里,我感到了寒意阵阵。忽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梁宪大姐抱着一床厚厚的被子,笑着站在门口。原来,她担心我晚上会冷,特意给我送被子来了。那一刻,一股温暖涌上了心头,那份寒意瞬间消融。

  有关东南广播的回忆很多,那些无数个尘封在脑海深处的记忆碎片,正在被一一唤醒。东南广播,福州,大榕树,道山路,这些熟悉的地名,都是我梦中经常巡游的地方,也是我一生中尽管所在短暂,却无法忘怀的地方。我庆幸,我经历和见证了东南广播公司的发展,我的青春和热情曾经挥洒在这里。

  当下,人们总喜欢说“前浪”和“后浪”。在当年的东南广播公司,与前辈们相比,我们是“后浪”,是“前浪”带着我们快乐地成长。而我们,相对今天正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东南广播的年轻人,是他们的“前浪”,他们是更加崭新的“后浪”。东南广播公司就是在这种前浪带后浪,后浪推前浪,不断翻涌的进程中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