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网事

董卓被十八路联军打败后,为什么十八路人马都想回家不愿去追?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为了遏制十常侍的势力,建议天子下诏召西凉刺史董卓衰兵入京勤王。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董卓的兵马还没有赶到京师,何进便被十常侍用计骗入宫中杀死。朝廷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而兵强马壮的董卓入京后,自然也就成了第一无二的权臣。他独揽朝政,蔑视天子,天下人人欲除之而后快。直到曹操持七星刀刺杀董卓失败,逃出京师起兵勤王后,由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十八路诸侯正式结盟,讨伐董卓。可没过多久,轰轰烈烈的讨董联盟便不欢而散。联军兵马数倍于董卓,本来应该是胜券在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失败呢?

首先,十八路诸侯虽然不是乌合之众,可是他们都是离开根据地远征,相对于能否击败董卓,诸侯们更在意的是自己带大军外出会盟了,自己的根据地会不会有危险。所以,他们手下的猛将和精兵八成都被他们用于留守城池了,讨伐董卓即使失败,大不了也就是各回各家。所以,除了孙坚之外联军也没有什么拔尖的猛将了。不要说要面对天下无敌的吕布,单单是一个华雄,便令十八路诸侯们伤透了脑筋。如果不是当时身为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那么这一战,十八路诸侯可真的是要贻笑大方了。

其次,十八路诸侯中没有像样的谋士。要说联军中的谋略担当,那就要数曹操了。可遗憾的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是曹操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大型战役,在此之前,曹操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像样的战斗,战略和战术思想都比较青涩。而反观董卓的谋士李儒,相对于曹操来说要老练的多了,他不仅在用兵方略上为董卓出谋划策,在很多方向性决策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令人心痛的是,曹操很多好的建议并没有被袁绍采纳,试想,本身双方智囊的实力就有些差距,而作为盟主的袁绍还不能察纳雅言,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再者,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而这位袁盟主根本没有能力领导联军,后来的失败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了。我们来看诸侯们推举袁绍为盟主的理由,是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总而言之,袁绍之所以成为了盟主,并不是因为他自身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显赫的家族背景。在后来袁绍与曹操的决战中,曹操也准确地指出了袁绍不具备领导能力的弱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曹操才得以击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最重要的是,这十八路诸侯都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虽然打着匡扶大汉、讨伐董卓的旗号,但是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这十八路诸侯互相勾心斗角,每个人都希望这这场大战中让其他人去与董卓进行拼杀,自己则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企图等到董卓被消灭之后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夺取战果。大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诸侯们也不能例外。如果大多数人都在勾心斗角、互相算计,那么即使有个别人是真的想匡扶汉室,那么他们也很难独善其身。别人都在算计,如果自己没有点防人之心怎么可能生存的下去呢?

我们且不说别人,身为盟主和粮草提调官的袁绍、袁术兄弟便带了个争权夺利的好头。他们在先锋孙坚势如破竹、乘胜追击的时候担心他独占了剿灭董卓的大功,以后朝廷对孙坚的封赏会高于自己。于是他们便对孙坚加以掣肘,故意断掉孙坚的粮草和援军,导致他孤军深入,中了吕布的埋伏,铩羽而归。而气愤的孙坚前来质问袁氏兄弟时,他们只能将责任推到部下的身上,让部下背了黑锅。

试想,战事刚刚有了一点点起色,身为盟主的袁绍和掌握盟军粮草的袁术本来应该积极地为先锋提供支持,一鼓作气将董卓的败军击溃。可他们二人呢?一心想着如何争夺朝廷的封赏,甚至为此不惜令盟军来之不易的优势化为泡影。就像还没有赚到钱就幻想着怎么花一样,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呢?盟主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其他的诸侯了。所以,十八路诸侯最后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心不齐,如果只是袁绍、袁术兄弟去讨伐董卓的话,那么以袁氏家族的势力,也许真的可以消灭董卓,大汉江山也许就又可以延续几百年了!真是可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周立波杜海涛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