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战吕布,以多欺少胜之不武,为何三国演义要安排这个情节呢?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通俗二字,意思是浅显易懂且适合大众,演义二字,意思是作者根据史实由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
三国演义虽然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但是其中很多情节,是三国志中没有,为三国演义特有的,例如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颜良、文丑、孟获的相关记载。通观三国志全文,也找不到描述周瑜气量狭小的记载,反倒能发现周瑜气量恢弘。
三国演义中,有些情节是为了塑造人物角色,故意改动的,与史料的情节不符。
例如记载中曹操听闻月旦评中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后,是大笑,而三国演义中则改成了大喜,一字之差,意思绝然不同,给人以曹操从小便励志当奸雄,枭雄的错觉。
例如记载中周瑜写给孙权的最后一份奏章中写道是“途遇大疾”,而三国演义中则改成其被诸葛亮气吐血,以此来彰显周瑜的心胸狭隘,以及诸葛亮的智谋过人。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所以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不可尽信。不过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角色的塑造是很成功的。
三英战吕布,也是三国演义中所独创的一个情节,史料上没有记载。那么三国演义为何要安排这个情节呢?三英战吕布,以三打一,以多欺少,难道不会胜之也不武吗?安排这个情节,理由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体现战事紧张
吕布来势汹汹,带着三千铁骑,飞奔而来,一戟便将张扬部将穆顺斩于马下,五回合内斩河内名将方悦,十回合内斩孔融部将武安国,入敌军如无人之境。
危急时刻,也不用管什么以三敌一了。
第二、体现刘关张的深明大义
董卓扰乱朝纲,导致民不聊生,三英战吕布前,曹操曾言:“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刘关张心系天下苍生,一心想要匡扶汉室,在大义面前,个人名节不足挂齿。
第三、体现了刘关张的兄弟齐心
三英战吕布中,率先冲上去的是张飞,张飞大喊道:“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之后吕布便调转马头,迎战张飞,很显然,张飞此举非常危险。
张飞意气用事,并未掂量自身实力,而关羽较为稳重,早在一旁观察吕布对战公孙瓒,对吕布实力,大抵估摸清楚。
明知兄弟涉险,二话不说,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攻打吕布。
反正已经是以多欺少了,多一个刘备也不算多,于是刘备便也来助战。
在兄弟义气面前,什么为人诟病有损武德,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三国演义中对于三英战吕布的出场顺序极为考究,以张飞的鲁莽带动全场。如果出场顺序颠倒,刘备开局,张飞垫后,显然是不可能的,不符合刘张的性格。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连细节也不放过。
第四,为下文埋下伏笔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都与吕布节下了梁子。之后三者对吕布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张飞心直口快,毫不掩饰对吕布的痛恨,破口大骂“三姓家奴”、“扫把星”
关羽一言不发,对吕布的武功极为佩服,对吕布的人品打心底里看不起
刘备表里不一,玩权谋,想利用吕布这把利刃。辕门射戟,吕布有恩于刘备,而白门楼时,刘备无情补刀,吕布殒命。
四房播播下载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27339.html- 标签:老年人冬季养生保健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三英战吕布,以多欺少胜之不武,为何三国演义要安排这个情节呢?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通俗二字,意思是浅显易懂且适合大众,演义二字,意思是作者根据…
- 刘备伐吴,有人向曹丕献上灭吴疲蜀之计,贾诩和司马懿却不同意?
- 若魏延分别单挑五虎上将,他最有机会打败谁?说出来别不信
- 赵云为何总在诸葛亮附近,是刘备刻意安排,还是另有他意
-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做主公?为什么不去投靠孙权和曹操?
- 孙权为什么一定要斩杀关羽,他没有预见到可能产生的后果吗?
- 汉中之战:刘备为杀夏侯渊损失的这三明大将,得不偿失!
- 刘表很早就做错一件事,注定荆州挡不住曹操进攻
- 被刘表埋没的奇才,曹操得到他竟比夺取荆州还高兴,最终大材小用
- 襄樊之战有多重要?此战后连锁反应使得天下格局四十年未变
- 马超手下最厉害的两位大将,庞德和马岱,魏延都与他们交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