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临终时,为何推荐主张联合刘备的鲁肃,而非立场强硬的吕蒙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发生在周瑜病逝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周瑜、鲁肃和孙权。原文如下:
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周瑜停丧于巴丘。众将将所遗书缄,遣人飞报孙权。
权闻瑜死,放声大哭。拆视其书,乃荐鲁肃以自代也。书略曰:“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孙权览毕,哭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即日便命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围绕着荆州问题,诸葛亮与周瑜进行了三次较量,最终将周瑜活活气死。临终之际,周瑜写了一封遗书给孙权。在遗书中,周瑜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并再度提醒孙权要防备刘备势力的扩张。孙权看到这封遗书后,放声大哭,并遵从了周瑜的建议,任命鲁肃给都督,统率东吴大军。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周瑜口中的“尽忠报国”,意为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北史颜之仪传》中的“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比,小说中出现的所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赤壁之战后,刘备实力的继续扩张引起了周瑜的担忧,他也因此多次向孙权提出限制刘备集团发展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没有得到孙权的采纳。在此期间,孙刘双方也并未发生过任何的武装冲突与直接较量。因此,那句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也仅仅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
小说中提到的周瑜写给孙权的这封遗书,是历史的真实,见于《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小说作者原封不动地将其搬进了《三国演义》当中。在这封遗书中,周瑜除了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之外,还重点提到了对于刘备的看法。周瑜认为:“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提醒孙权防备刘备集团的扩张。
周瑜的这一观点非常精准,八个字便看透了刘备的真实面目。纵观刘备在中原数十年的所作所为,无论是投靠公孙瓒、曹操,还是依附袁绍、刘表,每一次都是居心叵测。与吕布相比,刘备尽管没有出现过诛杀故主这样的劣迹,但不但改换门庭、暗中捣鬼却是不争的事实。周瑜看穿了刘备的真面目,故此在临终之际还不忘提醒孙权。
或许有不少人看完了周瑜的这份遗书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既然周瑜担心刘备集团坐大会严重影响东吴集团的发展。那么,他为何要推荐与刘备集团关系密切的鲁肃继任而不推荐与自己一样主张对刘备采取强硬立场的吕蒙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周瑜对鲁肃非常了解,认为鲁肃有能力促进东吴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尽管在如何对待刘备的问题上,鲁肃与周瑜的立场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东吴集团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周瑜深信孙权对鲁肃非常欣赏。鲁肃加入东吴集团之初,就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确定了东吴集团的发展战略,从此成为东吴集团的重要成员。也正是因为鲁肃在东吴集团中地位的日益提高,谋臣张昭才逐渐失势,这也足以看出鲁肃在孙权心中的重要性。
第三,尽管吕蒙在如何对待刘备的立场上与周瑜非常相似,但此时的吕蒙只不过是东吴集团中的一名中低级将领,无论资质还是地位都不足以接替周瑜的职务。故此,以鲁肃代替自己的职务,也是周瑜唯一的选择。
- 标签:男士spa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东汉末年袁绍和袁术亲兄弟为何反目成仇,终让曹操渔翁得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东十八路诸侯,其中,实力最强、地位最高、最有号召力…
- 诸葛亮将死,刘禅问他一问题,诸葛亮才知:阿斗不傻,隐藏太深!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得两人却失败?你不看后一句是啥
- 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 三国时期,为何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这才是真实原因!
- 吕布死后赤兔马生龙活虎,关羽死后赤兔马却绝食而亡,什么原因?
- 败走麦城的关羽,在临沮被杀,马超为何冷血不救?
- 草船借箭时,曹操放火箭会怎样?鲁肃:多亏没放,诸葛还藏了一计
- 诸葛亮七擒孟获,为何孟获不助蜀汉北伐?
- 如果少年赵云大战颜良文丑两人,结局如何?看看这一战就知道了
- 投奔蜀汉后,姜维做了3件错事,注定他一辈子都被别人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