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安生活  网事

赤壁之战后,曹操应该称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皇帝不少,李渊、朱元璋都如此,但他们都及时从“人臣”变成“人主”。曹操赤壁之战前当然没有必要称帝,甚至我曾撰文说曹操都不应该称丞相,因为改变东汉政治体制这只是“虚名”,司空这已经是“实利”。但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应该称帝,解决“名不正言不顺”问题。

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到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夕“衣带诏事件”案发,曹操与汉献帝刘协度过了不足5年的“蜜月期”。“衣带诏事件”后,曹操与刘协只是表面上的君臣关系,曹操与刘协都知道,虽然董承“背锅”避免了两人之间的直接对立,但互不信任已成定局。《军事联盟》把这一段“黑社会化”,曹操岂能如此“政治低能”公开与刘协正面冲突?大家都是心照不宣,把“衣带诏事件”解释为董承的“个人行为”,毕竟此时曹操还需要“挟天子”争取汉臣支持自己,最强大的袁绍还没消灭。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后把司空府从许都搬到邺城,曹操避免与汉献帝刘协见面。曹操名义上还是汉臣,只要避开“大王”汉献帝,则曹司空这个“小王”就是“一把手”。此时汉献帝的“天子招牌”还是很有用的,直到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回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局面。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不会因为曹操“不称帝”就服从“汉天子”,甚至连表面上的服从都不会有,大家都知道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曹操只要一天不称帝,则东汉朝廷就是以汉献帝为“天子”,“忠于汉室”还是“忠于曹司空”就成了“政治性难题”。只要曹操一天不称帝,则“忠于汉室”的人必然会制造各种诛灭曹操的政治性事件,曹操就难以兼顾“朝堂”与“战场”,不得不多次从前线赶回邺城稳定后方。

当年郭图等人反对袁绍奉迎天子时就说过,奉迎天子固然有莫大的好处,但也会遇到麻烦。事事请示天子则限制自己的权力,不请示天子又会被指责抗命(“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赤壁之战前,“挟天子”对曹操利大于弊,甚至曹操“惹不起”汉献帝可以“躲得起”总是不再许都甚至搬家去邺城。但官渡之战后“挟天子”对曹操已经弊大于利,不仅不能“令诸侯”服从,而且自己背上了“汉贼”的名声,随时成为政治对手讨伐甚至谋刺的对象。既然如此,曹操不如直接称帝。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一旦强迫汉献帝“禅让”自己直接称帝,最多是当时被人骂成王莽,但曹操只要善待汉献帝刘协,例如恢复爵位陈留王,赐予一郡之地作为封邑,也会减少诸多骂名。没有汉献帝的掣肘,曹操就可以要求满朝文武效忠魏朝,不效忠的“遗老遗少”当然可以派去“辅佐”陈留王刘协,只要刘协只有1000卫队如何能威胁自己?

曹操一旦称帝,那么他就可以坐镇邺城甚至定都洛阳,派出“诸夏侯曹”与“五子良将”征讨四方,甚至可以同时在几个战场发动攻势。曹操此前动辄亲征,一则是要自己掌握军队才放心,二则避免与“汉天子”见面。曹操一旦称帝就没有了这种顾忌,他可以对孙权甚至刘备都采取守势,两路大军同时进攻关中韩遂、马超与汉中张鲁。两地得手后就可以进攻西川刘璋,如此一来“东汉十三州”也就十州之地进入魏朝,刘备、孙权只有荆州、扬州、交州之地,如何能够对抗魏朝?

曹操一旦称帝,就面临靠着“立太子”的问题。建安十四年(209年)曹丕23岁,曹植18岁,显然曹丕具有绝对优势被立为太子,曹操也就免去了“立嗣难题”。曹操坐镇邺城,洛阳营造好后迁都洛阳,曹丕作为太子监督大军西征,既能积累军事经验,也能为曹操“分忧”。至于曹植,留在身边作为“文化人”培养,岂不更好?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称帝后,厉兵秣马恢复元气两年,然后1年夺取关中与汉中,1年夺取西川。再用3年的时间在西川训练水军,顺长江直奔荆州、扬州,则最迟8年完成全国统一。曹操把一个统一的魏朝交给太子曹丕,历史上就不会称其为“曹魏”,而是与秦朝、汉朝、隋朝、唐朝那样的“魏朝”。

赤壁之战后曹操不称帝,终于导致曹操一生背着“汉贼”骂名。

九大长老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25645.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