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第一个称霸诸侯,为何数十年后就走向衰败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数百年的争霸和发展历程中,齐国从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经历了从领主到霸主的转变,为何同为诸侯国,齐国却能脱颖而出,最先成为霸主,强势的连秦国都得礼让三分。可最后,如此强势的齐国却没能幸存至终,反而在鼎盛之时落得了个不战而降,被灭国的下场。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齐国在当时称霸,它在本质上,其势力一直都只是一个东方区域性大国,利用人数优势和一定的军事战略上的技巧取胜,并且在与各诸侯国的相比之下,齐国拥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东边临海,可以发展经济。且领国的军事力量较为薄弱,不足以对齐国造成威胁,处于易攻难守的位置,哪怕战败一两个回合,都有一定的能力缓和过来,不至于被“连吃”。
其次是经济,齐国在当时来说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通商之工业,便渔民之利”,是最早把握住自身优势,且充分利用此最先富起来的诸侯国。以至于直到战国中期,还有人认为,统一的重任有可能归于齐国,理由就是“当是时也,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就算是在现在,经济大国的实力仍旧是人们最看好的,一个国家只有先富起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才有底气和能力去搞别的东西。齐国也是如此,凭借经济上的优势,间接的推动了它的称霸进程,添加了她的称霸底气。
最后,必须要提到人才。当时齐桓公手底下有一批能人,而且心比较齐。管仲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听过很多他的故事,在这就不多多赘述了,他提出的许多想法对后来政治思想有非常大的影响,绝对是思想史上被低估的一位人才。而齐国的政策其实前后是一贯的,没有太多的改变。但后期,在各国都在积极变法,寻找图强的方式时,齐国却安于现状,没有积极的去寻求让自己变的更强的方法和途径。此时的齐国就像“青蛙”,而其他国家就如“温水”般,慢慢的,缓缓的在变强,齐国则如温水中的青蛙般,在不知不觉中“死去”。
归根结底就是齐国成为第一个称霸诸侯的事实害了他们,长期处于鼎盛状态的齐国使得在位的历代君主失去忧患意识,这也印证了古人的俗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也正是这种自以为高高在上的意识使齐国落得个五国伐齐的下场。
虽说最后田单复国成功,但已毫无用处,经过这次,齐国早已元气大伤,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更没有与秦国相抗衡的基础了,这只煮在温水中的“青蛙”,在享受了十年左右的“温水澡”后,始终耐不住别国的“添柴加火”,走向衰败,也失去了战国时期横扫六国的机会。
也正是齐国的放松意识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秦王更是借齐国衰败之时,加紧了侵略其他诸侯国的步伐,相继灭亡韩、赵、魏、楚、燕,而齐国后胜因得到秦国的贿赂,教唆齐王对秦王侵略五国的行为袖手旁观,也不加强防备。给秦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 侵略环境,毫不费力的灭亡其他五国,并且在最后秦国主力在名将王贲的率领下,向齐国发起进攻,灭亡齐国,统一六国。
起初齐国在建立之初占领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且建立之初的齐国有一定的野心,会去通过必要的一些战争去扩大本国的领土,增强战斗力,也是增强实力。但当时的齐王却没有将这种领土的扩张持续下去,而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收手”,只是想着通过战争去为自己树立威信,捍卫霸主地位,并没有想着灭亡其他国家。也是拥有一定的自信心, 认为自己的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也正是齐国的如此想法,给了秦国缓冲的时间,在这时间里去反省自己,认识自己,强化自己。最终有了能够击败齐国,一统六国的机会。
- 标签:混在隋唐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东汉末年袁绍和袁术亲兄弟为何反目成仇,终让曹操渔翁得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东十八路诸侯,其中,实力最强、地位最高、最有号召力…
- 诸葛亮将死,刘禅问他一问题,诸葛亮才知:阿斗不傻,隐藏太深!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得两人却失败?你不看后一句是啥
- 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 三国时期,为何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这才是真实原因!
- 吕布死后赤兔马生龙活虎,关羽死后赤兔马却绝食而亡,什么原因?
- 败走麦城的关羽,在临沮被杀,马超为何冷血不救?
- 草船借箭时,曹操放火箭会怎样?鲁肃:多亏没放,诸葛还藏了一计
- 诸葛亮七擒孟获,为何孟获不助蜀汉北伐?
- 如果少年赵云大战颜良文丑两人,结局如何?看看这一战就知道了
- 投奔蜀汉后,姜维做了3件错事,注定他一辈子都被别人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