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就是个大白痴?从这6个决策来看,他并未做错什么
官渡之战的整个战役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天命所归,而袁绍则是大蠢蛋,屡屡拒绝属下们的正确建议,自以为是,最终落得了个惨败,也丢了夺取天下的资本,可是如果仔细去看历史记载的话,就会知道,作为那段历史最有价值的史料,《三国志》多少在偏向贬低了袁绍在此战中年的表现,个人觉得,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期,决策上并未犯下什么大错,他只是运气没有曹操好罢了。
可能是袁绍早期的运气都用在了击败公孙瓒身上,大家要注意到的是,袁绍曾经也是从弱势一直打到强势的,兼并了河北四州之时袁绍实力大增,这些都是袁绍早期崛起一点点拼杀出来的,不要以为他是什么四世三公就可以轻易取得成功,更不要忽略袁绍的决策能力,历史上的袁绍和三国演义里那个“好谋无决”的袁绍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的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期,到底是不是个大白痴。
先要说的就是,田丰为袁绍制定的袭扰曹操的策略。
《三国志.袁绍传》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但是袁绍表示不同意,“绍不从”,这也是大家吐槽袁绍的一点,这不是大傻子吗,这么好的计划都不用,但是在大家吐槽袁绍是大傻子前,要先明白曹操也不是大傻子,在官渡之战的前一年,也就是建安四年,曹操就基本上杜绝了袁绍分兵袭扰自己底盘的计划了。
《三国志.武帝纪》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当时盘踞河内的张杨被部将所杀,眭固又投降袁绍,所以曹操趁机讨伐平定了河内,并在河内留守兵力布防,河内这个位置在哪里的,位置大概是现在的河南北部,而且河内之地在两汉时期,其经济地位已经逐渐提升,在刘秀争夺天下的时候,河内之地成为了他进夺天下的“关中之地”。
《后汉书·寇恂传》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安,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虽说汉末时期,河内的人口因为战乱不会殷实,但是其地利位置是不会变的,“北通上党”,上党之地在于山西的东南部,而且要知道的是,河内之地是在黄河以北的,所以曹操占据河内,其一,可以成为北上偷袭袁绍的跳板,其二,河内也可以成为阻挡袁绍军队南下奇袭的屏障,所以说田丰所提出的计划,在官渡之战前就已经不适用了。
第二个决策,来看看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为了避免多线作战,是先行征讨了刘备的,当时田丰也是建议袁绍,感觉趁曹操东征,背后捅曹操一刀啊。
《三国志.袁绍传》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兒之病失其会,惜哉!」
啥?袁绍因为自己儿子得病而不愿派兵,“这天下哪有我儿子重要啊?”话说袁绍要是这的这样,活该他丢了天下,绝对是个大傻子,而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的。
曹操也是知道自己东征刘备,袁绍在自己的后方肯定不会安稳,势必要找机会偷袭一下,所以说,曹操在黄河一线是留有部队驻守的,毕竟刘备当时的实力并不强大,曹操没有必要将自己所有主力全部带走去打一个刘备,而被自己的后背毫无防备的冲向袁绍。
《魏书》曹操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刘备
《三国志.于禁传》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来,曹操在东征前,已经提前令于禁等将领率部驻守北方,防御袁绍的偷袭了,而且按照《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袁绍也是派兵攻打了曹操的,只是没有取得战果,那么可以推测,当时袁绍也并未派遣主力部队,也可能是试探性进攻,结果被于禁打退。
其实就算袁绍真的不派兵支援刘备偷袭曹操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曹操人家已经有防备了,再者刘备当时距离崛起还有10多年的时间,那段时间的刘备基本上可以用“丧家之犬”来形容,没有一块可以扎根的底盘,遇到被人的讨伐,跑是他唯一能做的,所以说,曹操征讨刘备是一场没有太多悬念的战争,袁绍想要支援刘备,刘备能够支撑那么久的时间吗?
《三国志.先主传》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曹操在建安五年正月出征,当月就击败了刘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你让远在河北的袁绍集结重兵南下,简直是开玩笑啊,依照那个时代的兵力集结速度以及粮草调配能力,袁绍表示:我也没招啊!
第三个决策,在选择官渡之战首战,围攻白马城的主将人选。
《三国志.袁绍传》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
沮授表示,“你怎么能够让颜良这个武夫去呢?”结果被曹操击杀了吧,袁军士气受挫啊,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其他地方的记载可不是这样的。
《三国志.武帝纪》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
两处记载中明显不同,《三国志.武帝纪》里面又写着三个人去攻白马城,这里的记载没必要将没有参加围攻白马城的武将写出来,个人感觉这里的记载还是可信的,所以可能是当时沮授等人建议后,袁绍最终是接受了的,所以不是派颜良一人独自去攻打白马城。
在多说一点有关白马之战的事情,当时曹操是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分兵渡河做出要突袭袁绍后方的架势。
《三国志.武帝纪》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这次对决袁绍是失败了的,当时袁绍是在黎阳,但是在曹操派军渡河之后,显然袁绍调派的是围攻白马城的袁军,不然曹操也没有机会趁机斩杀颜良,问题是,袁绍为何要调派处于最前线的袁军呢?显然当时袁绍是处于很情急的情况下,做出的抉择,那没准是曹操派去渡河吸引袁军的部队,行军路线是朝着黎阳去的,而当时黎阳的驻军不多,所以袁绍情急之下,只能就近调兵,削弱了白马城下的袁军实力,中了曹操的圈套,当然以上是只是个人推测。
第四个决策,也就是围绕着后勤之战的计策抉择。
《三国志.袁绍传》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
简单来说,沮授建议袁绍,袭扰曹操的后勤,那样的话,曹军可以不战自溃,可是袁绍还是不从?脑袋是不是进水了啊?
你要真的这么看袁绍那就错了啊,谁说袁绍没有袭扰曹操后勤的,当时曹操在官渡前线一大危机就是粮草危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袁军的袭扰。
《三国志.任峻传》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
任峻可是最早在曹操手下实行屯田的官员,邓艾屯田玩的溜,和人家比也是后辈,任峻当时就是主要负责向官渡前线运送粮草,也是失常受到袁军的骚扰,怎么能说袁绍没有打过断绝曹操后勤的注意呢?还是那句话,袁绍他不是个大傻子啊!
而曹操一战决定战局,就是偷袭了乌巢,袁绍怎么没有重兵看护自己宝贵的粮草呢?个人觉得,袁绍不是太自大,而是他真的没想到,乌巢会那么轻易的丢了。
《三国志.袁绍传》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
当时淳于琼手里掌握万余将士,虽然不是主力部队,但是防守还是足够用的,后来也是淳于琼自大,出寨应战曹操给了对方机会,这个暂且不谈,住的注意的是,淳于琼是“宿乌巢”,那么乌巢不是淳于琼的目的地,而是他行进路上的一个地点,袁绍有怎么可能想到乌巢回被偷袭呢?
最有可能的是,许攸知道了淳于琼的行进路线,知道淳于琼所部大概会在乌巢附近停留,这是一个很有时效性的消息,而且在尚未失效前,被曹操得知,曹操也是很果断,直接带领精锐骑兵部队奔袭淳于琼了,也是的确打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要说袁绍在乌巢附近补防太过薄弱也会不合理的。
《三国志.武帝纪》公大喜,乃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
曹操能够奇袭成功,一大关键因素是他们骗过了路上遇到的袁军,乍一看没什么其他的,不就是编一个瞎话吗,可是要注意的是口音问题啊,那么曹操是怎么骗过袁军的呢?答案是,口音完全没问题。
《为袁绍檄豫州》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自出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
按照陈琳所写檄文的记载,曹操所部很多将士都是出自幽冀两州,那么口音完全不是问题,这也帮了曹操一个大忙,不然的话,没准曹操还没到乌巢就已经暴露了,而且既然曹操在奇袭的路上,遇到了很多支袁军部队,也不能说在乌巢附近的防守实力薄弱,只能说袁绍没想到。
第五个决策,是有关持久战略袁绍的抉择。
《三国志.袁绍传》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
袁绍军兵力强盛,粮草充足,只要拖,曹操就会被拖垮,也就是打消耗战,袁绍不同意吗?其实就官渡之战的过程而言,袁绍是执行了持久消耗战的啊,最后曹操不是都缺粮了吗?
而且要知道,袁绍是在四月开始和曹操对峙的,但是发动全面进攻是在八月份,战事结束的时候是在十一月份,也就是说袁绍一开始就和曹操耗了4个月,之后建立营寨对峙了3个月,前后7个月的时间,对于古代的后勤补给能力来说,这就是持久消耗战了,而且又是出于动乱时期,谁的家底都不厚啊,沮授的建议是别打,就耗着,而袁绍则是消耗中打,毕竟袁军兵力占优,一动不动,坚守不出,也是太过谨慎了吧。
再者,袁绍的家底也没那么厚。
《献帝传》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晋书.食货志》魏武之初,九州云扰,攻城掠地,保此怀民,军旅之资,权时调给。于时袁绍军人皆资椹枣,袁术战士取给蠃蒲。
当时袁绍粮草也应该只是相对充足,也不是说能够靠打消耗,就能把曹操耗死的。
第六个决策,也是最关键的,决战时期袁绍的抉择,也就是乌巢被攻的消息传达袁绍大营后,很多人认为,袁绍是放弃救援乌巢,而重兵攻打曹操大本营,导致最终的失败。
《三国志.张郃传》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
张郃说就乌巢,郭图说打曹操大本营,袁绍的抉择呢?他是两者兼顾,“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袁绍错了吗?就结果而言肯定是错了,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不能说错,本来乌巢距离袁绍营寨就有40里,三国时期一里是400多米,想要救援乌巢只能派遣骑兵部队去,不然步兵跑过去也是疲惫之师了,面对曹操的骑兵部队,未必会占据主动,而以面派部队去救援乌巢,一面攻打曹操大本营的确是不错的决策,不能以结果而去否定决策的错误。
袁绍的战败出去乌巢粮草被毁这一关键因素外,张郃的投降也是很为致命的。
《三国志.袁绍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
《三国志.张郃传》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到底是张郃先投降袁绍军后溃败,还是袁绍军先溃败,张郃才投降的,记载中只有《三国志.张郃传》给张郃留了面子,说是袁绍军先溃败,张郃才被迫投降的,但是其他记载都是相反的。后来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也是记载,官渡之役,则张郃、高奂,举事立功。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郃是先投降,袁绍所部才溃败的,这个也很好理解,当时已经是生死之战了,袁绍给张郃的兵力应该会超过自己能够调动部队的一半,而且还是精锐部队,结果张郃带着部下投降了,那袁绍还打什么啊,主力部队投降,粮草还被烧了,在官渡袁绍已经没有了选择,只能在混乱中溜了。
总的来看,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期,他的决策虽说并不完全是高明的,但是绝对不是昏招,他也不是拒绝了属下正确的建议,最后失败,只能说天命在曹操那里,运气也在曹操那里,加上对于战场之上抓时机的能力,袁绍比不上曹操,各种原因汇集在一起,让袁绍尝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
- 标签:汽车报废补贴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东汉末年袁绍和袁术亲兄弟为何反目成仇,终让曹操渔翁得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东十八路诸侯,其中,实力最强、地位最高、最有号召力…
- 诸葛亮将死,刘禅问他一问题,诸葛亮才知:阿斗不傻,隐藏太深!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得两人却失败?你不看后一句是啥
- 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 三国时期,为何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这才是真实原因!
- 吕布死后赤兔马生龙活虎,关羽死后赤兔马却绝食而亡,什么原因?
- 败走麦城的关羽,在临沮被杀,马超为何冷血不救?
- 草船借箭时,曹操放火箭会怎样?鲁肃:多亏没放,诸葛还藏了一计
- 诸葛亮七擒孟获,为何孟获不助蜀汉北伐?
- 如果少年赵云大战颜良文丑两人,结局如何?看看这一战就知道了
- 投奔蜀汉后,姜维做了3件错事,注定他一辈子都被别人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