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网事

三国最残酷的皇族互掐,孙权精心策划了8年,却断送了东吴的国运

汉末群雄大多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家务事,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总是纷争不断。袁绍宠爱幼子,导致袁谭、袁尚相互攻伐刀兵相向;曹操犹疑不决,终使曹丕威逼曹植七步成诗;刘表废长立幼,逼得刘琦效法晋文公“居外而安”。但最失败的莫过于孙权,他人为地将皇权与士族的博弈嫁接到立储之事上,使问题复杂化,最终反受其害。

一、三立太子与“二宫构争”

赤乌四年之前,孙氏皇族还是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平和景象。由于孙权长期没有立皇后,所以他的七个儿子只有长幼之序而无嫡庶之分。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按照“无嫡立长”的惯例,立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对其进行精心培养。孙登也不负所望,成长为一个“有茂德之美”的出色储君。南宋叶适评价他他的德才要远远胜过曹丕曹植兄弟:

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南宋·叶适·《习学记言·卷二十八》

遗憾的是,赤乌四年,年仅33岁的孙登便英年早逝。悲痛之余,孙权将第三子孙和继立为太子。八个月后,孙权又将第四子孙霸封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除了名分之外,礼仪待遇与太子孙和并没有差别。这种“上下无序、礼秩未分”的荒唐举动,让孙霸产生了觊觎之心,不仅撕裂了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撕裂了朝堂政局。文武大臣纷纷站队,分化成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形成了“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党争局面。

太子孙和一方以丞相陆逊为代表,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人是坚定的支持者。而大司马全琮、骠骑将军步骘、左将军吕据、镇南将军吕岱、中书令孙弘、侍中孙峻等人则依附鲁王孙霸,核心是全公主孙鲁班。两派之间互相倾轧,水火难容,激烈的斗争持续了八年之久,史家称之为“两宫构争”。

这种党争的局面让孙权感到隐隐不安,他担心如此下去会重蹈袁绍的覆辙,让自己成为天下后世的笑柄。但他没有反思造成这一切的都源于他的“嫡庶不分”,反而认为如果倾向于任何一方都可能酿成祸乱,于是生出了另立太子的想法。

权患之,谓侍中孙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 於是有改嗣之规矣。——《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语》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和与孙霸的支持者也受到了严厉打击:丞相陆逊多次受到责让,“愤恚致卒”,太常顾谭被贬谪流放致死,骠骑将军朱据被赐死,孙和的支持者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被族灭,鲁王孙霸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也遭到诛戮。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围绕储位长达八年之久的“二宫构争”,最终以无比血腥的方式迎来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二、“二宫构争”的本质

孙权在立储问题上反复无常,史家多评其昏聩,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更是直截了当地批评孙权“自构家祸”,比袁绍、刘表更加昏悖。

但是,孙权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的一举一动定然有其特殊的用意。将他废立太子的行为仅仅用“昏聩”来概括,未免有些以偏盖全。“二宫构争”和废立太子并非简单的宫廷斗争,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点从两党的人员结构上能够一见端倪。

太子党的骨干成员陆逊、顾谭、顾承、顾悌、朱据、张休、张纯、是仪、吾粲无不出身士族大家,其中陆、顾、张、朱号称“吴郡四姓”,在江东树大根深,有深厚的影响力。他们以维护礼法为口号,坚决捍卫太子孙和的嗣君地位,反对孙权“嫡庶不分、礼秩不清”,抗拒皇帝的权威。鲁王党的成员全公主、全琮、吕岱、吕据、孙弘、孙峻等人,或是皇族宗室、或是军功将领,或是孙权的近侍幸臣,与皇权关系紧密,而且无一例外的都是出身寒门。作为皇权的附庸,他们紧紧跟随孙权的脚步,支持孙权提升孙霸地位的行为。

孙权对两党最终的惩处也耐人寻味。太子党的骨干要么被处死,要么贬谪流放,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从此一蹶不振。而鲁王党仅仅处死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骨干成员无一受损,反而趁势崛起,在孙权死后一度掌控了朝政大权,煊赫一时,特别是全氏一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馀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

不难看出,“二宫构争”以及废立太子的实质,就是出身寒门的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政治博弈。士族势力以维护正统为筹码,想要在政权内部分得话语权,扩大政治影响力,而鲁王党就是孙权有意扶植和操纵的一股政治力量,目的就是用来对抗士族集团,以集中和强化皇权。

三、出身寒门的皇权与东吴士族的较量

其实,以孙氏皇权为代表的寒门与豪门士族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孙氏起兵江东时就开始了。我们知道,东汉中后期,士族力量开始兴起,形成了许多“世代簪缨、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在政治上,他们垄断了入仕选官的渠道,在经济上也享有特殊权益,把持了整个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命脉和舆论导向。汉末的混乱让军阀力量趁机崛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士族发展的脚步,但却未能有效遏制其兴盛的势头。魏蜀吴这三个寒门出身建立的政权,都必须取得士族势力的支持才能稳固统治,他们与士族之间既有斗争也有合作。孙氏皇室与东吴士族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敌对。孙氏出身“孤微”寒门,孙坚以起兵镇压黄巾而起家,虽然手握雄兵,依然为士族势力所轻视。他在任长沙太守时,出身琅琊王氏的荆州刺史王睿便看不起他,“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孙坚遂寻机将王睿杀死,这是孙氏与士族之间第一次激烈冲突。孙策挥师江东时,当地的士族势力并不支持,摆出一种拒不合作的态度,孙策为此对江东士族进行了血腥镇压,会稽盛氏、周氏和嘉兴王氏三个宗族几乎被全部诛灭。

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

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傅子》

第二阶段:合作。孙权继位后,意识到想要在江东站稳脚跟,一味实行高压统治是行不通的,必须取得士族势力的支持,才能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因此对士族的政策由镇压改为安抚和笼络。而江东士族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要想保证士族的根本利益,扩大士族的影响力,必须与新生政权进行合作。因此,双方有了合作的基础和意愿,以顾雍和陆逊为代表的一大批士族人士开始进入孙吴政权,以自身的力量对政权施加影响。这一阶段是东吴政权的稳固和扩张时期,也是双方合作的蜜月期。

第三阶段:博弈。当孙权称王之后,三国鼎力的格局基本定型,外部环境已经稳固,代表寒门的皇权与士族势力之间的矛盾再次凸显出来。士族势力想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政权内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让崇尚权力集中的孙权感受到了压力,他通过发动一系列政治斗争,削弱和打击日益膨胀的士族势力。224年,孙权任用暨艳为选曹尚书进行吏治改革,“弹劾百傣,核选三署”,企图裁汰那些靠门荫进入政权的士族子弟,此举遭到了以陆逊为首的士族势力的强烈反弹,孙权在巨大压力之下不得不牺牲掉暨艳,对士族势力进行妥协,第一次博弈宣告失败。

暨艳改革失败后,孙权又效法曹操设立校事制度,提拔吕壹等一批检事,赋予他们检举监督的权力。在孙权的暗中支持下,吕壹屡屡构陷陆逊、顾雍、朱据等士族领袖人物,再一次引起士族势力的反扑,同时也引起了包括太子孙登在内的宗室人员的反对。为平息众怒,避免内部分裂,像上次牺牲暨艳那样,孙权不得不再次抛弃了吕壹。

两次斗争的失败使得士族势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扩张。这让孙权更加坚定了打击士族势力的决心,手段也变得更加隐蔽。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孙权为什么在立孙和为太子后,又大力提升孙霸的地位,放任“二宫构争”的党争局面长达八年之久。在“二宫构争”逐鹿储位表象的拥护下,孙权成功地培植起一批寒门势力,给士族势力以致命一击。

四、结语

尽管孙权短期内达到了巩固强化皇权的目的,却也让士族势力与政权之间产生了离心力,松动了政权统治的基石,让自己反受其害。孙权死后,他大力培植的寒门势力蜕变成了权臣,新帝孙亮则成为了傀儡被肆意废立。东吴在一轮又一轮的血腥斗争中日益走向没落,当晋军“楼船下益州”时,士族势力再也没有支持东吴抵抗的意愿,很快便是“一片降幡出石头”了。应该说,吴之亡始于孙权,正如陈寿所言:“其后叶陵迟,遂至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美女的贴身兵王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