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美学赋能日常生活
美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获得的一种心灵感动、情感愉悦的生命体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源于实践中主客观的统一,由此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55年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直接提出“美是生活”,成为后来“生活美学”的古典思想内核。而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诗人席勒即提出“美育”概念,旨在培养人的感受力和洞察力,造就人性完整的人。虽然这一概念直到20世纪初才被引入中国,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美向善的风尚,有以美育人的传统。在新时代,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活美学的发展和中华美育的复兴便成为时代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创造了独具东方之美的青铜器、玉器、瓷器和诗词书画、建筑园林、节令礼俗,等等。如果没有中华美育的滋养,很难想象一个饱经忧患与磨难的民族能够创造出如此璀璨的艺术人文经典。这些经典的独特神韵、格调和境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趣与生活品位,使中国人在“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风雅天地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人间,获得拾级而上的精神境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趣味。
20世纪初,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引入“美育”概念时就一致认为,中华民族重视“礼乐教化”,崇尚“中和之美”,追求“尽善尽美”,有以美化人、以美立人的美育传统。蔡元培认为,孔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提出,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而且“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这种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不隔的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充满了道法自然的审美旨趣。所以,中国传统诗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情景交融,中国古典音乐强调“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悠然会心,中国传统建筑中有“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的营造法式,中国传统工艺中有“巧夺天工”的匠心独运,等等。
即使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自宋代以后,“只要经济上稍稍过得去的家庭,他们在院子里,往往留有一块空地,栽几根竹子,凿一个小池,池里栽几株荷花,或者养几条金鱼。”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一文中说:“这种设置,看来极平常,但使你身处其间,可以自遣自适。”一方有疏竹与荷池的小院,在二十四节令的风花雪月中,自然会给人以无尽的生活趣味,加之匾额楹联、岁时礼俗等,会有一种融通自然万物之美、生活礼俗之美和艺术人文之美而成的天地大美,润物无声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悦纳这总不完美的世界和常不如意的人生,欣然劳作于大地之上,使中华文明获得一种生生不息的内在生命力。
近代以后,传统的秩序、经济基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趣等受到全面冲击。在艰难的探索中,王国维、蔡元培倡导造就“完全之人物”和使人人都“能去享受人生”的美育,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只能是时代浪潮中的浪花一朵,其结果正如1930年蔡元培与《时代画报》记者所谈到的那样,“无非是纸上空谈”。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学热再度兴起,中国人的精神视野随着改革开放而面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这股热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美学和美育的发展。此后,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度出现狭隘功利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等问题,制约了实现审美生活的真正旨趣。趣味与境界,成为消费社会语境中意构、价值阙如、崇高退场之后所稀缺的生活要素和生命状态。
因而,当人们步入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新时代,对生活需要美的意识更加强烈。但毋庸讳言,总体审美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时代需要生活美学的发展和中华美育的复兴。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写道:“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当下,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继承、发扬中华美育精神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3年前,习总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就提出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时代命题。
中华传统美育是一种融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生活之美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大美育,可以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依各自的环境、条件、素养和品位等,都能从中获得不同层次的趣味与境界。比如,陕北窑洞门楣上、窗棂间的剪纸,胶东年节时白面饽饽上的面花,书香门第雕梁画栋间“天伦叙乐”的匾额,普通人家熏黑的灶前笑口常开的灶王爷,等等。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到“天地有大美”。
如果说,在从前的日子里,大多数人是因贫穷而无心欣赏美,那现在很多人则是为追求利益而无暇顾及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置身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美触目可及的时代,很多人对美的最基本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却没有相应提升,其审美素养、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显然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走入农贸市场面对五颜六色的瓜果菜蔬时,那种看见丰饶大地一样的愉悦更多时候是被忙碌的生活稀释了;当我们端起一杯清香袅袅的新茶时,本可嗅到林泉清幽一样的欢喜也常常被扰攘的心事冲淡了。一个时常埋首手机微信或短视频的人,经常无暇去观赏“墙角数枝梅”的清雅、去感受“红泥小火炉”的温暖。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需要警惕消费主义的陷阱和功利主义的桎梏,需要让美的光芒润泽人们的心灵,让日常生活审美化,让审美日常生活化,让生活美学赋能日常生活,让中华美育精神辉映神州大地的山河城廓,让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再度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审美化生活。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让生活美学赋能日常生活
美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获得的一种心灵感动、情感愉悦的生命体验
- 站在信息大厦50层看西安城市风光朱雀大街高楼林立让人震撼
- 腾格尔穿汉服似李白、VAVA锤娜丽莎唱神曲这个神仙纪录片真香!
- 10张1985年的西安老照片每一张都让人感动看完会忍不住收藏
- 100张老照片100年的西安风貌
- 我们收集了1000张照片:西安的所有模样都在这里了。
- 《寻个地道味》收官 腾格尔穿唐朝服饰西安寻“香”
- 《寻个地道味》创意收官腾格尔穿汉服携手西安外事古乐团唱民谣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高颜值紧凑型SUV起亚第五代Sportage狮铂拓界新车外观图公布
- 6名“港独”组织成员承认“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