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生活

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西安城市遗址保护中明清记忆的保存

  摘要:城市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忆。现代西安不仅是汉唐长安城的传承与延续还留下了明清西安城发展的历史印记。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明清时期西安城风貌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城市遗址保护中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和善待历史的基本原则。史红帅所撰《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对明清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深入研究不仅深化了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薄弱时期的探讨而且对当前古都西安城市遗址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城市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城市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会留下痕迹历史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忆。“古都西安”之所以能享誉中外、久负盛名自然是因其作为十三朝帝都的辉煌历史秦汉古韵、隋唐雄风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但完整保留至今、对当今西安人的生活与观念影响最深的却是明代肇建、历六百余年风雨沧桑的“明城”。“明城区”即为明代城墙范围以内的老城区其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明城区”内绝大多数街巷就形成于明清时期而且各有其鲜明的文化蕴涵其中既有官署相邻的核心区、市场店铺云集的商业区又有学校、书院比肩的文化教育区城墙高耸、重兵把守的城市军事区等等。由于建国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识以致“明城区”内高楼林立城市的文化性已经遭到很大程度的削弱。那么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浓郁的千年帝都有着悠久保护历史①的城市建设中怎么竟有此现象发生呢?

  仔细推究一方面与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的历史时段有关另一方面还应与明清西安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关。长期以来西安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唐都城时期国内外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不论是西汉长安城还是隋唐长安城仅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均在上百种之多)内容涉及到城市选址、空间格局、坊里街巷、城市水利、城关郊区、人居环境(园林绿化、游憩空间等)、文化空间、城市群体、自然环境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各个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都城时代”(宋、元、明、清时期)西安历史地理的研究几乎呈空白状态。而在对明清西安城的研究上也存在诸多缺陷几部通论性的著作中如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西安史话》等一般集中在汉唐长安城涉及到明清西安城多称“甚少建设”。在西安市及其县文史资料中涉及明清西安城街巷地名、软事掌故掌权等具有城市地理意味的相关文章研究内容孤立零散相互之问缺乏联系研究方法、论正过程和所得规律往往在准确性、全面性方面略显欠缺。尽管90年代初伴随着明朝秦王府城的考古发掘相关探究有增多现象如景楚川人、卢晓明《明秦王府布局形成及现存遗址考察》吴宏岐、党安荣《关于明代西安秦王府城的若干问题》等然限于所见资料上述文章未能全面复原秦王府城的内部格局和景观面貌也未将秦王府城与同一时期其他藩王府城进行横向比较有些文章中还存在着明显的错误。正因为如此在西安历史地理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时段不均研究内容厚此薄彼的严重缺陷这种局面使得城市规划建设者看到的仅仅是周秦汉唐的辉煌却看不到宋元明清西安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

  此外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遗址、遗产研究与认识的深化国内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平民百姓在历史文化遗址、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态度上均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陕西作为我国的文物大省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深厚、数量丰硕、品级较高、规模宏大。所以国家文物局在向国务院提交的“大遗址”保护“十五”、“十一五”规划中相继把西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放的资金和学术力量都非常之大。与此相应西安市在城市建设中也相继展开了“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皇城的复兴”等项目的建设对于汉唐雄风的再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如此做法将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对明清西安城市风貌格局的认识不仅没有保护与利用甚至于产生了抹杀明清西安城记忆的趋向。为此提请有关管理部门和学者注意应清醒认识明清西安城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上的意义把它作为城市遗址保护中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和善待历史。

  如何实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和善待历史之目的呢?我想这应当是历史学家、尤其是城市历史地理学家所不可推卸的责任。史红帅博士新近出版的《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正可以弥补明清西安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不足。该著全文38万字54幅图48张表格除绪论、结语之外尚分八章:第一章明代西安城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第二章清代西安城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第三章明清西安城市水利的发展变迁;第四章明清西安城文教空间的发展变迁;第五章明清西安城信仰空间的发展变迁;第六章明清西安城商贸空间的发展变迁;第七章明清西安城市分区与里坊街巷的发展变迁;第八章明清西安城人口规模及其变迁。分别对明代秦王府城、清代西安满城、明清西安城市水利与水环境、文教空间、宗教空间、商贸空间、城市分区与坊里街巷、人口规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了明清时期西安城市空间形成过程及发展特征全面地揭示了这一时期各功能空间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现代西安城市空间之关系。

  (1)明清时期西安城空间格局经历了六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带来城市内部功能区的相应变迁。第一次是明初在奉元城基础上的城池扩展和兴建秦王府城从而构成重城形态初步形成一城五区的格局;第二次为万历年间钟楼自城西北隅移建至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强化了四隅格局形成了城市中心标志物;第三次变化是明崇祯年间新建了西、南、北三关城由一城五区变成一城八区的空间架构;第四次变化是清初西安满城在城东北隅的修建使西安城从总体上形成了八旗驻防城和非八旗驻防城两区这一次变化打乱了明代以来西安城内主要功能区的发展趋势形成畸形的重城形态;第五次变化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城东南隅兴建南城以驻守八旗汉军这实际上是满城的一次空间扩展西安城内军事驻防城占地约接近城市总面积的一半城区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第六次变化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汉军出旗南城被拆毁满城占地又收缩回东北隅咸宁县行政辖区得以恢复。纵观明清西安城空间格局的六次大变化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军事、策略的变化对封建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具有决定性意义。

  (2)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在总体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内部功能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明清西安城文教区、商贸区、官署区以及宗教空间等在每一次大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之时也随之有相应变迁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城市各功能区在受到空间架构变化影响的同时功能区之间也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官署区作为权力空间的体现在城市功能区体系中仅次于军事区因而在与其他功能区的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文教区和宗教信仰空间之间因其教化的同一宗旨和对环境的静谧要求而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以讲求清高为特点的文教区多远离充满尔虞我诈的官署区;商贸区与寺观祠宇之间因二者对人群聚集的共同要求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寺观祠宇周边多形成庙会和市场商贸活动反过来也促进了邻近寺观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的区域中心城市中虽然军事、因素决定了城市空间格局的总体特征但宗教、商贸、文教等经济、文化因素以其越来越强烈的对城市功能区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对城市空间面貌、景观等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城市空间格局与功能区分布在多样化、集中化的基础上又有均衡化、合理化的发展趋势。

  (3)对封建时期区域中心城市而言与城市空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其郊区圈层内的地域。城市在不断与郊区空间发生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其成长过程城市与郊区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明清西安城的诸多附属功能区都分布在城四乡之地如明代的王陵区、王庄、达官贵人的别墅、清代的八旗马厂地、八旗军兵坟茔地、田产区、明清两代的南郊和秦岭游憩区等。在西安城的郊区还有多达二十余座小型城镇这些城镇在发挥一定的军事功能之外更多的是居于小区域商贸中心地位对西安城的商贸功能起到补充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替代性。在西安府辖区和陕西省境内与西安城关系最为紧密、对西安城市地位影响最大的是三原和泾阳作为明清渭北地区重要的商业城市三原、泾阳以其地利成为西安城商贸活动的最大竞争对手而且在明代和清代中期以前都占有相当的优势。至同治年间之后三原、泾阳因受到回民起义的沉重打击而趋于衰落西安城的商贸职能更趋增强无可争议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和中转地。

  该书总结的明清时期西安城市性质包括:(1)西北军政重镇。作为同一时期同类型藩王和军事官员中最高级别的明代秦王府邸和清代西安八旗将军官署所在地以及明代四卫和清代满蒙八旗、汉军八旗以及绿营军兵的驻防地西安城成为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军政重镇。这一特征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西北文教重镇。明清西安城文化教育的兴盛使其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文教重镇文教类型丰富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尤其是清代后期新学的兴办更使西安城的文化教育充满了新的生机浓郁的城市文化特质一直延伸到今天。(3)西北宗教枢纽。明清西安城乡寺观祠宇分布众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和民间信仰类型齐备包括佛教禅宗、曹洞宗、密宗、净土宗、教、道教全真派、仙姑派、伊斯兰教依赫瓦尼派以及教、天主教等各宗教支派。明清西安城既有来自印度的高僧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侣。部分寺宇的影响已远播西北地区在全国享有盛誉。西安城成为各宗教类型交流、融合的宗教枢纽城市。(4)西北商贸重镇。西安城以其地处西北、华北、西南交通枢纽的地缘优势、巨大的消费潜力、周边地区丰富的物产在全国性的商品流通中成为本省境内和西北地区的商贸重镇和物资集散地。西安商贸重镇的地位在清代后期得到巩固和加强商贸职能也开始逐渐转变为城市的主导职能之一。

  该书作者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历史城市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①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城市的地理空间实体。“城市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兴起、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城市……城市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有它明确的对象这就是地理实体的城市。”[1]因此历史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城市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其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及其演变规律这在今天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历史城市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历史地理学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拥有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及丰富的研究成果。②因而在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要有所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由此亦更加凸现了史红帅博士用力之勤、用功之深。据了解红帅博士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西安城乡散见碑刻资料他几乎全部放弃了寒暑假休息时间或徒步、或骑车奔走于城区和乡野之间这正是为科学事业献身的“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多方位的研究视角,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反映。城市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场所,不仅是空间秩序的核心,也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地理空间的组织是人类在特定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背景下进行活动的结果,因而区域城市空间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全方位、多要素、多视角的考察,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与把握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从而为中国新世纪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红帅博士新作中将都城空间研究扩展到了城郊将城乡空间视为一体对城乡主要功能区进行综合分析并注意揭示城乡主要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避免了就城市空间而谈空间的机械处理方式。作者在对明清西安城内部空间格局、功能区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将西安城置于区域城镇体系当中并与同一时期其他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多角度论述了西安城作为“西北重镇”的城市特质尤其是将明清西安置于西北、全国乃至世界空间格局中进行的考察使研究结论更显严谨可靠。

  (3)文献资料丰富而全面这是本书又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历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历史文献信息作者不仅充分利用了传统史志文献--正史、政书、实录、方志、游记、文集、奏疏、日记、野史、杂史及现代人编著的文史资料还系统整理了西安城乡所存大量明清金石碑刻资料增补了数十种珍藏海外的相关英文文献这在以往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是非常之少见的。而且由于境外人士观察角度、立足点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与传统史志文献编纂者迥然不同大量西方文献的运用不仅充实了西安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还更加突出了晚近时期西安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近代西人“西安观”的形成与内涵。

  (4)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有用于世”的治学精神亦即历史研究者的历史使命感。在文章最后的结语中作者分别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开发、城市水利的开发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以及区域城市体系的整合与联合等方面为西安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其一作者对明清西安城市各功能区发展变迁过程论述的非常细致但对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则较少深入论述。如军事区与官署区之关系、明清城市里坊与及现代城市街道的历史渊源等。

  其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衙署占据重要位置”作者似乎也认可了这一点但书中却述为“官署区作为权力空间的体现在城市功能区体系中仅次于军事区因而在与其他功能区的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P428)。此论断显然是矛盾的。事实上清代有满城的地方城市在城市平面布局上自与一般地方城市不同作者若能将此点展开论述定将丰富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内容。

  其三作者还应当补充关于元安西王府的相关内容原因在于该书总结汉唐宋元长安城空间格局主要特征时提出了“元代奉元城西北部更建有周长282米的安西王府城从而形成了由一大三小四座城池构成的各自独立但又具有紧密联系的城市空间结构”(P17-18)而且作者在与吴宏岐先生合著的《西北重镇西安》一书中对元安西王府在西安城市空间格局发展中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唐末至宋代的‘三城一体’城市格局转变为‘一大三小’的‘四城联合体’即以奉元路城为核心在其周边分布有三座小城其间相互呼应共同防御的军事功能较之宋金时期大为增强”。[2](P25)如此重要的安西王府作者在对明清西安城乡空间格局进行的研究中再没有提及难道它随着元王朝的灭亡亦消失了!而据顾炎武《肇域志》“安西王城”条载:“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开府京兆镇秦防留凉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3](P125)可见至迟于清初元安西王府仍存有遗迹。不过作者后来还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发表了《元代安西王府:曾经辉煌一时的城池》专栏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补充论述。

  作为“后都城时代”西安城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有助于促进对我国“古都”城市“后都城阶段”和封建时代后期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变迁的比较研究更有助于构建完整的西安学学科体系。明西安城墙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古代城防工程城圈范围内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明清时期的街巷乃至院落。当前在进行旧城改造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若能在尽量保护、恢复历史街区明清建筑风貌的同时进行建设、开发将会造就出更具传统韵味、更富生命力的城市景观而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区也将为后辈留下弥足珍贵的传递文化传统的载体。有鉴于此,红帅博士《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的价值就不仅仅限于其在古今西安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学术意义其在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中所尝试进行的理论探讨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而且从继承和发展城市历史文脉角度而言本书的现实意义则更为突出。即明清时期的西安城是现代西安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基石是汉唐都城、西北重镇与现代西安的连接纽带是研究西安历史与现实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