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生活

西、南两申与秦之立国——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七)

  在上一篇文章中,不出意外地从“申国”跑了出去好几百公里直奔“陆浑”,聊起了“陆浑戎”的由来。说句实话,在查询一些史籍资料,与一些前辈所写的多篇论文中,让我吸取到了太多从未了解过的东西,令我不断的感受到了吸取新知识时的欢畅与美好。这种美妙的体验,也让我深陷其中不可自拔。闲话少叙,继续开来!

  上篇以“申国”开始,却没有把这个话题聊完,所以还得先说说这个“申国”。在现在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中,确实有“西申”和“南申”以及“东申”一说。这是为什么?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个人感觉上海大学邵炳军教授曾经的一篇《两周之际诸申地望及其称谓辨析———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究之四》的文章中,对“申国”有着相当细致描述。文中提到,“申人的祖先为姜姓“四岳”之后,申人在西周历成 、康 、昭、穆、共 、懿 、孝、夷 、厉凡九王, 均为周人镇守西部边陲之方伯;其居于周都丰 、镐以西,并与秦国相邻,活动区域大致在今甘、陕交界的小陇山南麓地区。”而由此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申国”的封地,也确实在“丰镐”以西,也就是所谓的“西申”。在上篇文章中我曾写道,“申”是周王朝西部一支极其善战的部族,为周西部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在周宣王时期发生了变化。《诗·小雅·黍苗》郑《笺》中云 :“宣王之时使召伯营谢邑以定申伯之国, 将徒南行。”也就是说,在宣王时期,由于某种原因,“申国”被分封到了以“谢”为国都的区域。《诗经·黍苗》之四章曰:“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这位“召伯”,就是“国人”后辅佐宣王,“共和行政”的重要策划及执行者“召穆公”。而所“营”的“谢”,就是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境内。可见,自宣王起,“申国”的封地就被改到了现今的河南南阳。《诗经·崧高》中有记:“申伯信迈,王饯于郿 。”,从文中得出,周宣王为申伯饯行的地方,是在“ 郿”。 而这个“郿”,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的眉县东北。《诗经·崧高》中记:“王命申伯, 式是南邦”,“申伯还南, 谢于诚归”,“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这里的南,所参照的自然就是以宝鸡的“郿”为参照,故《崧高》中言其为“南国”、“南邦”、“南土”。而与此同时,似乎也很有可能,此时的“申”已从陇山南麓地区东迁到“郿”附近。现今宝鸡市的麟游县中,即有“申家原”、“申家河”等地名,也被认为是在西周中后期“申”人分布于此的文化遗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阳出土,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馆的国宝级青铜器“中爯(cheng)父簋”上的铭文中,出现了一个称谓:“南申伯”。这个“南申伯”就是“中爯父”。而这个“中爯父”的年事,基本与“申伯”迁封于“谢”的时间一致,所以基本可以认定,这里的“南申伯”也就是“申伯”。那么,既然“申国”已经是被周宣王迁徙了封地,那为什么会有官方认可的“南申”一说呢?那是因为,在当时,在原来“申”已经迁徙走的封地上,依旧有“申国”的存在。周王室封地,实际上迁徙到南阳的“申国”,只是“申”部族中的嫡系,或者说是比较强大的一股势力。而“申”的庶系旁支,还依旧在原有的封地上继续承担着替周王朝戎守西部的职责,而这里相对于宗周丰镐来说,自然是西边,于是,就有了“西申”。至于为什么周宣王会把一个本来好好待在封地,作为周王朝西部戎边屏障的“申国”一分为二,邵炳军教授在文中的叙述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周宣王之所以把“申国”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动荡,需要一支亲支近派去稳定“南方”的局势;另一方面,由于多年与西部少数民族、部落作战,“申国”的军事能力既是周王朝西部稳定的保障,也无形中让王室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所以将强大的军事部族“化整为零”,也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王室的安全!

  在前文中我曾经聊起过,凡是被称作“戎”的,基本都是以周王朝为中心对于不同民族或者势力的称呼。同时对于“戎”的称呼,是极少有与周王室分封的国名相同的。而这个“申戎”,则是极个别的例外之一。实际上,“申戎”极有可能与“申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国语》中有记载:“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姓之戎。”在《竹年》有记:“宣王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由此可以基本认定,这个“姜姓之戎”与“申戎”是同一支。同时也能肯定,这个“申戎”与“申国”肯定不是一股势力!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谓姜姓有申氏,故周宣王所伐之‘申戎’亦即‘姜姓之戎’居于申地之别种,其当以姜为姓而以申为氏。”这其中又牵涉到了我们国家“姓氏”的文化,在此就不过多赘述。总结出来的话,这个“申戎”极有可能是“申”氏部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所衍生出的一个旁支势力,他们由于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游离于“申”部族主流之外。很有可能还保留着相对更原始的生活、生产习惯,于是被周王室定义为“戎”。当然,还有种说法是,“申戎”所指的是在“申地”活动的“西戎”。个人觉得,并不可信。

  继续把文章的重心拉回西安与洛阳。之所以提及“申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周王朝的封国,对于“秦”这个部族的影响非常之大。正如前文中所聊起的,正是因为与“申候”的联姻,原本仅仅是负责养马的嬴氏部族才有机会得到了一块被正式册封归属的“附地”,自此,“秦”才算作为一方势力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而“嬴氏”部族的发展,到了西周末年,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机。周幽王被弑杀后,姬宜臼被以“申候”为首的几路诸侯护着继位,随后“迁都”雒邑,而作为与“申国”有着非常复杂关系的嬴氏部族“秦”,也作为平王的拥护者参与了整个行动,并且一直将平王护送到了成周雒邑。迫于动荡的局势,周平王在“迁都”雒邑之初,毫不吝啬地对那些对自己“忠诚”的诸侯们进行了奖励。这些奖励,包括对“申”、“郑”、“卫”、“晋”等老牌强大诸侯的封赏,而对于“秦”,周平王采用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并没什么“成本”,但却“后患无穷”的方式进行了奖励,那就是将原有以“周原”为中心的部分周王室属地分封给了秦。秦襄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正式册封,自此秦立国,正式以“诸侯国”的身份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

  为什么说没有“成本”?是因为,周平王赏赐给其他诸侯的奖赏都是在周王朝版图以内的疆土,而封赏给秦的土地,则是已经被西戎占领的区域。那块地方,尽管是周氏族的发源之地,但实际上在当时已经不在周王朝的控制范围内了。所以,用一块自己控制不了的地方作为奖励,只能算上一张“空头支票”。那为什么又说是“后患无穷”呢?这是因为,自平王的这次封赏之后,秦正是以“伯爵国”的身份成为周王朝所辖的诸侯,而他们官方认可被“赐予”的土地,从理论上就给了“秦国”军事扩张的“合法性”,在随后的百年中,“秦国”名正言顺的与西戎各部展开不断的战争,势力也随之不断扩张。起初,秦的封邑只有“秦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后来又有了“犬丘”。关于“犬丘”这个地方,历史上也有过争议,即有“犬丘”和“西犬丘”之分, 而现在有不少人都认为秦当时的封邑犬丘,就是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兴平市境内,也因此,很多“秦粉”也喜欢以此来说明“秦”久居咸阳。

  而我认为其实不然。属于“秦”封邑的“犬丘”,无论是从“申候”与“嬴氏”联姻,还是秦部族出兵“勤王”,在平王之前,他们的所在地都不可能在现今的咸阳区域内。据《史记》记载,至少从秦人先祖“大骆”开始,犬丘便成为“大骆”一支的重要根据地。而“秦非子”作为大骆的庶子,起初自然是生活在犬丘。后来周孝王听说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便召非子在“汧、渭”之间主持马政,因为成效显著,受到周孝王赏识,遂被周孝王封于秦邑为附庸,并获赐嬴姓:“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此时秦族成员至少已经在西方戎狄区域生活了二百多年。从此,“非子”一支秦人居于“秦”,而作为大骆嫡系子孙的成一支则长期居于“犬丘”。非子在汧渭之间养马,有其生活居址,被称为“汧渭之会”。即渭水与汧水汇合的三角洲区域。据考古发现与研究,“西犬丘”,即现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及其附近地区。在而这一区域的地质时代一度属于热带或带气候类型,地处西汉水流域,山间谷地开阔,自然条件优越,并且有较为丰富的盐业资源,非常适于人类生活与大规模的马匹养殖。相对而言,咸阳区域内的那个“犬丘”,也是曾经“周懿王”迁都的地方,至少从养马这个功能性上看,就不太符合“秦”发迹的标准了。

  接着说为什么从“平王迁都”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秦国”获取的利益是最大的。平王在迁都雒邑之后,从后世所总结的历史进程上,是宣告了西周的终结和东周的开端。而对于“秦国”来说,这次迁都,对于自身势力的扩张,意义非凡。我想,此时可以用现在很容易就可以查到的《秦国大事年表》中的一些年份记录来作为旁证,或许更加直观!

  从以上的一些年份事件看的出,一方面,自秦立国开始,历经300余年的发展,终于从一个边陲小邦一步一步的艰难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方诸侯”;另一方面,也看得出秦多年以来,主动或被兑现着当年周平王对自己封赏,使得那些“有意无意”许诺出来的“空头”逐步变得越来越实在。公元前419年,秦灵公将国都从位于“周原”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雍”迁到了今天陕西省咸阳市境内的泾阳;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又将国都迁至现在西安市阎良区的“栎城”......这一系列秦的迁都史,也很明显的看得出来,是将当年平王承诺的将原有“周”的属地作为奖励赐予秦的东西,秦国通过多世的努力,已经达到了。直到秦孝公从“栎阳”迁徙最终定都“咸阳”,秦的势力也彻底将最初“周”未出关之前的势力尽收囊中!也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的发展历史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只是,本文的主题还是要以西安与洛阳为主线,中间已经岔出来了两篇一万多字“跑题”来聊一些关联并不算太紧密的内容了,至于“秦”与两地的关系,还是随后再说吧。接下来,还是“踏实”一些,按照历史线,说一下平王迁都之后,西安与洛阳,丰镐与雒邑之间的变化与关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