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安徽美食少的,怕是你没去过阜阳
闲聊时,每当话题的指针被拨到安徽美食,说来说去,基本无外乎那几样耳熟能详的:
霸占掉很多人唯一“吃臭名额”的臭鳜鱼啦;街头连锁小吃新秀淮南牛肉汤啦;被“景区特产”title耽误的人间真实美味黄山烧饼啦……
假如此刻,有个人用一眨眼的功夫,就说出了一大串大家此前闻所未闻的食物名称,那么很有可能这个人,就是个正在回忆家乡美味的阜阳人。
也许是你不知道的阜阳
“阜阳在哪儿?”
每个离家在外的阜阳人,在新环境里的生活往往都是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的。
阜阳这座地处皖北平原的地级市,无论从面积还是人口看,都不应该被称为小城。
尤其在人口层面,阜阳的户籍人口超过了千万,常住人口更是比合肥还多,居安徽全省第一(据2019年阜阳市统计局、合肥市统计局数据)。
古称颍州的阜阳,还孕育过很多历史名人。管仲、鲍叔牙、甘茂、吕蒙等著名将相的老家都被认为在今阜阳境内;
而曾在颍州为官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名士,也让这里凝存下无尽的文人情怀。
苏轼曾作下“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盛赞彼时足以与杭州西湖媲美的古颍州西湖
能够自古让人于此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注定不贫瘠。
平坦地势上的肥沃水土,加之四季分明的优良气候,让这里在古时就拥有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现在依然是江淮粮仓和重要的蔬果产地。
阜阳的金色麦田
换句话说,阜阳人在美食制作上,从来就不用为食材发愁。
网络上,关于“安徽到底算南方还是北方”的争论经年不衰,然而位于淮河北岸的阜阳,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生活习惯上来看,都毫无争议地属于北方。
性格豪爽的当地人,饮食喜好上也与广大北方地区一致,偏好浓重的口味和扎实的分量,各种各样的面食更是在绝大多数阜阳人的生活中餐餐不可或缺。
薄皮儿大馅的饺子,是阜阳家庭餐桌上的常见主角
深厚的农业积淀,丰富的物产,以及人们用双手开拓生活的信念,共同成就了这方沃野上独特的美食体系。
“馍”界传说
一听到馍,很多人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总觉得干巴巴又没什么味道的馍,实在没什么好吃的。
而阜阳这个名副其实的麦香“馍”界,却将刷新你对这种食物多样性和美味度的认知。
首先就是让外地小伙伴吃过都喊惊艳的卷馍,简直称得上是阜阳的“市馍”。
别看它样子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儿“糙”,但无论是招待第一次来阜阳玩的朋友,还是本地人从远方归家,不少阜阳人会选择的头一顿饭就是卷馍。
从大煮锅中捞出红汤卤制入味的面筋、豆芽及烤肠、牛肉、鸡蛋等荤素食材,放到三四张交叠铺开的半透明春卷皮上。
浇上辣油和蒜汁等调味后,师傅会麻利地把它们卷成锥子状,再用尖尖那头蘸上少许汤汁,一份足以让小鸟胃食客花容失色的卷馍就制作完成了。
这样的一份卷馍,拿在手里第一感觉就是:好沉!从尖头那端开始咬,脆、软、糯、弹等口感在嘴里立体轰炸,越到下面味道越丰富,越到下面香辣劲儿就越让人欲罢不能。
而如果想从一些对食量要求较低的小吃开始体验阜阳馍馍,既是菜又能当主食的叠咸馍相当值得一试。
在晶莹剔透的薄面皮中夹上多多的蔬菜碎和鸡蛋,再像叠被子一样把它们一个个叠成长方形,入锅或煎或蒸,都是一顿营养丰富又快捷的好饭。
阜阳的馍中还有一位当仁不让的“巨头”,那就是枕头馍。每个足足有3斤多重,形状恰似古代人们爱用的那种小巧玲珑的颈枕,让人只得“吃不了兜着走”。
据说这馍背后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南宋时期,金兀术攻打阜阳的时候正值新麦收获季,为了帮助宋军打胜仗,百姓们便将新麦磨成面粉,做成敦实的枕状馍馍。
宋军带在身上,白天随时可吃,夜里还可垫着它入睡,渐渐枕头馍的名字也流传了下来。
和普通的馒头不同,枕头馍在面粉选择和饧发步骤上都非常讲究,压面更是要使用几米长的杠子人工操作。这让成品在大锅里蒸熟后内部组织层层叠叠,散发一种特有的清甜酵香,口感则似面包般松软且富嚼劲儿。
汤汤水水
千万别以为爱吃馍的阜阳人是汤水绝缘体。其实,恰恰因为对面食的钟爱,为了均衡口感,当地人几乎“汤不离手”。
就拿前面提到的卷馍来说,没有咸马糊搭配便失去了灵魂。马糊又称麻糊,事实上在阜阳有咸淡两种。
咸马糊的质感有些类似胡辣汤,不过是单纯的咸香口。加入海带、千张、花生和几滴点睛的麻油,香味就从老巷深处的早餐摊上飘散出来,巷口都闻得见。
而淡马糊则完全是另外一种东西了,浅浅的奶白色上点缀着明艳的黄与绿,口感也有如酸奶般浓稠,颇有一丝小清新之风。
它实际上是一种豆米共同慢熬而成的糊糊,虽叫马糊,但制作起来绝不能“马虎”。舀上满满一瓷碗,撒上卤黄豆、腌芹菜碎和薄薄一层芝麻盐,晨光中下肚,心与胃都是一整天的熨帖。
假如想喝点儿清淡的,Sa汤将更对胃口。
Sa字具体怎么写,各种说法林林总总,但阜阳孩子从小还是喜欢“傻汤傻汤”地叫。
Sa汤在苏鲁豫皖各地都有,但阜阳人做起来却有自己的方法:以母鸡和大骨为底熬出高汤烧至沸腾,再快速浇在土鸡蛋蛋液上。
很快,一碗撒着黑胡椒和荆芥的Sa汤就可以被端到桌上。鸡蛋花在碗里绽放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肉食星人也别担心饿肚子,到东关街的粉鸡汤老店,跟老板报出“一碗粉鸡,两个饼子”的密码,迎接你的将是一场盛大的满足。
调好味儿的大块鸡肉条,用红薯粉和蛋清挂糊后,放在鸡骨汤底里煨熟。
粉粉嫩嫩的鸡肉,滑嫩度被外面一层粉糊完好保存,与鲜浓鸡汤相辅相成。让人喝一勺汤就停不下来,一旦开始吃肉又会香到忘记了喝汤。时不时再来几口蘸了酱豆的饼子,全身舒畅赛神仙。
板面疑云
安徽牛肉板面,这个在河北如雷贯耳的“小吃一霸”、早餐车C位选手,却成了许多来自阜阳以外地方的安徽人心中最大的谜团。
因为从小到大,他们似乎从来没在家乡的街边看到过贩售这种食物的店。直到有一天去到了隶属于阜阳的太和县,看到一家家顾客盈门的板面馆,这才算把多年的疑惑解开。
只不过在太和是没有牛肉板面的。从这种面被发明出来那天起,太和就只有羊肉板面。
之所以叫“板面”,是因为早年时,那宽宽的面条是在铁皮案板上边摔边拉做成的,这样能保证面条硬身却不失筋道。现在虽然已经多数改成机器制作,但响亮的“板面”二字还是保留了下来。
吃羊肉板面,绝配是豆皮和鸡蛋,而精华则在于店家自炸的辣椒皮子。亮晶晶的红油汤汁,洁白的宽面,大块的羊肉,加上点缀的青菜,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至于为什么“以牛换羊”,有种说法是,起初这种面随着外出务工的太和人,被带到了更北的地区,渐渐有人就在外地专门做起板面生意来。
不过受不了膻味的人还是相对较多,为了扩大受众,店家这才逐渐把羊肉换成牛肉。因为板面便宜管饱,滋味儿又足,于是逐渐走红。
让阜阳人魂牵梦萦的面条不止板面,名字似有一种少数民族风情的格拉条,是外人不知亦不懂的味蕾港湾。
其实,“格拉”并不是什么外来语,不过是阜阳话中“搅拌”的发音。连上一个很有灵性的“条”字,简单直接,让这碗面从名字开始就拥有了一种纯粹感。
一碗格拉条,最需要“格拉”技巧的是面条刚出锅时就被放上去的浓浓麻酱。
听着简单,但外地人头一次吃这个还真不一定能拌得均匀。好心的老板如果得知你是个“新人”,可能就会悄悄帮个小忙,在你的碗里多舀上点儿酱。
阜阳人吃格拉条的时候,嘴里常会念叨着“格拉格拉”
格拉条同时也是一道考验食客耐辣程度的小吃。
淋在面上的新炸辣椒油把脑门儿辣出了汗,就赶紧喝上一口面汤冲的鸡蛋茶缓缓,吃口卤菜腊肠,然后再接着奋战。直到碗底变得干净,身心也酣畅起来。
在阜阳,拥有独特气味的荆芥是香菜一般的存在,喜欢的人无论是吃格拉条亦或是什么别的,都喜欢撒一把;不喜欢的人却避之不及
- 标签:洛基恐怖舞会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吃顶级小龙虾除了盱眙,还有这个淮安小县城!
说说这趟小龙虾之旅的感受吧,留言里吃虾行家们高票安利的蒜泥口味果然是名副其实的好吃。 在门…
- 武汉地铁红色专列上线 “移动红色博物馆”穿越全城
- 中国哪里的早餐最最最好吃?你的家乡上榜了没
- 勇挑重担攻克疫苗难关
- 只争朝夕建设科技强国
- 党领导科技事业走向辉煌
-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飞跃提供坚实支撑
- 来广西旅游不吃这20道桂菜,等于白来!
- 一座有点冷门的宁波小城,6月抓把空气都能酿酒!
- 独库公路即将解封!一年封闭7个月!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
- 年年被嘲“旅游荒漠”,今年明星扎堆去,珠海终于出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