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旅游

回来了,心心念念的电影院

7月20日,空荡了几个月的电影院座椅,迎来了首批观众。

国家电影局日前下发通知明确,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随着影院复工、观众重归、影片相继定档,“后疫情时代”电影行业将如何发展,行业人士和观众都在努力寻找答案。

影院营业:“就像老友重聚”

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戴着口罩的观众依次测体温、扫健康码后,进入上海SFC上影影城影院。在校研究生虞鑫宁作为复映后首批观众,兴奋地对经济日报记者说,“排队时就隐约听到放映厅内响起熟悉的背景音乐。与以前观影相比,现在虽然闻不到诱人的爆米花香气,与朋友之间也隔了一定距离,但是大家一样兴致盎然”。

对许多人而言,看电影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虞鑫宁说,他有收集电影票的习惯,收藏夹里放着上百张片名和时间逐渐褪色的电影票。“之前我几乎保持着每周观影的习惯,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电影回来了,感觉就像老友重聚,很久没见,重逢只会更亲近。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当苏宁影城上海大区经营部总监凤维强缓缓推开了久违的影院大门时,不禁感叹:“回家真好。”那一刻,他思绪万千。

作为从业12年的“院线老兵”,凤维强的生活早已与光影的故事交织一体。“说实在的,最近忙得没空睡觉,但就是兴奋。复工前,大家热热闹闹地为影院进行了全面清洁和消毒,符合防疫要求后,向主管部门申报开业。待复工检完成,再向社会公告影城开业信息、开业期间观众需要配合的点位。”凤维强对记者说,疫情期间他们也从未懈怠,通过网上商城以及线上直播等形式,销售电影衍生品。

“大家时刻准备着,就等着这一天,和影迷们一起‘回家’。”凤维强说,“我们对行业信心满满,绝不会让观众白等。请相信中国电影和我们的院线,一定会更好。”

疫情逐渐散去,电影像一道光,与步入正轨的日常彼此照亮。影迷高飞翔告诉记者,影院复工首日的观影体验不仅很“亲切”,还很有“安全感”。“入场前每人都需要验证健康码,测体温、填信息,防护措施很严格。”为了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他早早等候在线上和全世界的影迷抢票,还特地请了5天年假,计划全程参与这场光影之旅。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7月20日上午开票,仅10分钟就出票超过10万张,宣告着国产电影行业的‘复活’。”高飞翔高兴地说。

行业破局:“内容为王”

受疫情影响,电影行业直面新挑战,锤炼硬功夫,是破局的关键。疫情期间,线上院线发展迅速,多家影视公司开拓多元业务抵御风险,更多电影人潜心打磨佳作,等待时机厚积薄发……变局之下,中国电影人坚守初心,始终在努力。

影城重新开业首日,恒业影业出品的去年票房“黑马”《误杀》续档再映,在复工次日票房表现突出。恒业影业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廖文斌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公司没有受困于疫情,迅速调整战略方向寻求突围,“内容为王”的核心不会偏移。

“行业没有其他路径可走,疫情期间也是个冷静期,大家必须做出更多兼具艺术性、商业性、娱乐性的作品。”廖文斌表示,随着影院复工,《误杀2》《中国乒乓》等影片的片单也随即发布,“我们有信心,以优秀的影片继续为中国影视行业注入新动能。”

为帮扶影院尽快恢复活力,许多片方也宣布下调分账比例让利于影院,各地也为影院复工出台了许多举措。广东影迷刘子源告诉记者,广东省开展“走,看电影去——广东优秀电影5元观影活动”,为当地观众带来故事片、动画片、戏曲片等13部优秀影片。

受疫情影响,人们的观影模式改变了,但对于院线电影的热忱始终不变。疫情期间,刘子源也选择了网络平台观影,利用弹幕功能和其他观众分享交流。“在线观影很便捷,但我认为院线观影的沉浸感始终无法被取代,希望院线尽快复苏,满足我们这些影迷的观影需求,新作也能尽快与大家见面。”

在刘子源看来,线上观影增加了观影的便捷性,而线下体验性更佳,二者优势互补;线上更适合故事片、文艺片放映,而实体院线则更能给观众带来“大制作”影片的视听盛宴。

网络电影和线上院线是否会对实体影院产生冲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尹鸿表示,“观影活动本身是具有社交性、消费性的体验性行为,就像观看风光片和实地旅游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去看电影是一种生活体验的选择,这点并不会因为疫情就被彻底改变”。

针对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尹鸿表示,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都有很密集的政策对行业进行扶持,而电影行业的全产业链已为全面复工做好了准备,重点影片在紧锣密鼓制作中,将为明年储备更好的片源,为电影产业早日走上增长的通道注入活力。他预计,今年8月份开始,会有“大制作”商业电影陆续登陆荧幕,如果国庆档等档期有更多头部电影参与,下半年电影行业将开始发力。

影院复苏绝不能“揠苗助长”,更多影片定档和观众回归需要更多时间。近日,国产动画电影《妙先生》、奇幻爱情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等国产新片相继定档,但整体院线片单仍以“老片重映”为主。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则表示,从目前公布的片单来看,基本是以《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经过市场验证的“合家欢”类型为主,还有一些《大闹天宫》《当幸福来敲门》等老片重映,以及《第一次离别》《抵达之谜》等中小成本文艺片。对于投资较大的商业类型电影,可能还需要影院经历一段时间的市场恢复期后才能登场。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电影”

近年来,影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产业带来严峻考验,“后疫情时代”,影视产业该何去何从?尹鸿认为,中国电影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经历低谷和考验,常态化且较为稳定的格局正在形成。“观众的口味永远在提升,中国电影人需要巩固好现有的成绩,同时不断提升影片质量。整体上看,青年导演的接班已经完成,中国电影稳定发展的局面还在。”

不难预见,“后疫情时代”的影视行业,将面临“不破不立”的新征途。孙佳山表示,回顾过往,近十年来通过影片、院线的放量式增长来直接拉动票房的增量模式,已疲态尽显。疫情后,对影视行业的扶持不能再用大水漫灌式的金融扶持,必须从顶层设计重新出发,调整分账比例,并尝试进行分线制发行。放眼未来,只有对现有的院线制进行系统性改革,重新调整顶层设计,才有可能进一步释放票房的可持续增长空间。

“此刻我们需要电影,电影也需要我们。”影迷邹筱帆说。政策支持与产业自强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需要观众回归影院才是根本。冯帆是影迷非盈利观影群组“魔法部观影团”的负责人,影院是她和老朋友们的“大本营”,承载了许多美好记忆和感动。“中国是全球最早恢复开放影院的国家之一,希望中国电影业早日恢复以往的朝气,我们作为观众也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北京等更多地区影院的复工,她和身边的影迷朋友们正在筹划在产业复苏期推介更多的佳作,吸引更多热爱电影的人一同为中国电影助力。

电影讲述的是人的故事,也只有人与人的共情与相守,才能成就电影更好的明天。随着疫情散去,我们期待回归影院的观众与电影人一起演绎更美好的光影续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