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财务美颜”幻想 监管“魔镜”终会还你素颜
原标题:丢掉“财务美颜”幻想 监管“魔镜”终会还你素颜
安 宁
A股上市公司近期怪事比较多。刚有康得新手握150亿元现金还不起10亿元的债,又有某上市公司18.16亿元货币资金“秒变”1.27亿元,说好的6000万分红也“放鸽子”了。钱哪里去了?公司说,资金变动及流向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笔者认为,不管钱去了哪里,如同名侦探柯南所言——真相只有一个。但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秒变”的频频发生也给市场敲响了警钟,“美颜”过的财务数据能维持多久?当关掉美颜滤镜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面目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7月份以来,证监会发出的两份行政处罚告知书相信很多人应该仍记忆犹新。一份是康得新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顶格处罚,相关责任人员拟被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同时公司还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另一份是因扇贝“跑路”闻名资本市场的獐子岛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处罚,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前告知书称,獐子岛公司及其董事长吴厚刚等24人将被行政处罚,其中吴厚刚更是拟被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对这两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告知,说明了监管部门对此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惩态度。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期间,证监会共处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170件,罚款金额总计20,161万元,市场禁入人数总计80人次,追责对象涉及董监高、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共计1202余人次,共有113名责任人员被处以顶格罚款处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9起。今年以来,证监会已对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立案28家次,其中涉及资金占用13家次、违规担保12家次。
虽然处罚不断,但财务造假行为仍屡禁不止。这不仅严重误导了投资者,损害投资者权益,且也搅乱了资本市场正常秩序,危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据Wind资讯显示,自199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A股市场共有381家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597起。观察各年份违规案件的发生频次情况,在1997年至2018年这22个完整会计年度,仅有2003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的违规案件较上年有所减少,而自2014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每年的违规案件均呈现出快速攀升态势。仅2018年度,涉及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的违规案件就已“破百”,达到169起,而2019年一季度,违规案件已暴露了28起。
为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笔者认为,虽然财务造假原因各异,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和低廉的造假成本。比如,对信息披露中的造假行为的查处,顶格处罚只有60万元,很难对违法违规者构成震慑力。
因此,近年来,业界也一直在呼吁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追究刑事责任成本。
笔者相信,很快就会有实质性的成果出炉。因为随着《证券法》的修订,多项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将提高。据悉,《证券法》三读稿进一步提升了欺诈发行的处罚标准,提高了处罚的金额。同时,强化发行人、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扩大了市场禁入措施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提高了犯罪成本。
而且,不止行政处罚力度加大了,刑事责任成本也将提高。针对现行《刑法》中欺诈发行犯罪行为刑期较短的问题,目前证监会正在配合支持立法机关修改完善《刑法》有关欺诈发行犯罪等相关规定,并已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包括延长欺诈发行犯罪行为的刑期、提高罚金金额等,以加大相关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相信随着行政处罚力度加大以及刑事追究成本的提升,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会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那些为自己的财务数据开启“美颜”效果的上市公司,还是应该尽早关掉滤镜,展现自己的真正“素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实践证明,一切与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对抗、不敬畏风险、损害投资者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受到市场和法律的惩罚,付出沉重代价。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