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店牵起市场的供需纽带 “互联网+扶贫”大有可为
原标题:网店牵起市场的供需纽带 “互联网+扶贫”大有可为
网店牵起贫困地区与市场之间供需纽带
互联网扶贫村民喜上眉梢
甘肃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某网店的店长梁倩娟,正在收购返贫户周金川夫妇的山野菜。
李旭春摄(人民图片)
在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平石头村,水源优质、空气清新,种植有核桃等绿色健康特产。以往,囿于交通不便、信息阻塞,村里的农产品就近销售,卖不出好价钱。今年,通过互联网,村里的核桃终于走出了大山,在电商平台上热销。这让平石头村的村民们喜上眉梢。在中国,这样的村子还有不少。要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今年是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啃下深度贫困地区的硬骨头,“互联网+扶贫”大有可为。
通过上网拔穷根
“早年间为了维持生计,核桃要挑着去上百里外的镇上卖,根本卖不上价钱。现在京东和洽洽一下子全收购走了,给的价格要高得多,我们真是省心了!”平石头村的耿大爷说。
原来,京东联合恰恰等合作企业,来到平石头村实地考察、进行产品检验,根据核桃品种的特点优势制定收购及扶持合作方案,最终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对当地农户的核桃进行集中收购,帮村民将核桃卖到大山外边去。
通过一块块屏幕、一家家网店,互联网牵起了贫困地区和消费市场之间供需的纽带。2018年8月底,正值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银光村的马铃薯丰收季节,当地携手电商企业举办了一场网络销售直播来拓宽销售渠道。这场长达2个多小时的直播秒杀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观看,共为农户售出1600余单13余吨马铃薯,交易额达10余万元。“以前卖10天的土豆,现在顶多2天就卖完了,而且价格卖得比平时好很多。”银光村一位村民感慨道。
不只马铃薯,威宁的苹果、腊肉等30余款扶贫农产品也都在电商平台上线销售。当传统的牛耕文化遇到现代的网络直播,互联网真正为农产品上行打通了“绿色通道”,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销售的快车出山进城。
近年来,电商扶贫发展得如火如荼,无论是开网店还是上直播,以往“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特色农产品进入消费者的眼帘,丰富多变的市场信息“无延迟”地直达农户,随之而来的现代技术也帮助农业生产转型升级,许多贫困村因此摘了穷帽,还发展起可持续的产业,拔了穷根。
方式日渐多样化
互联网扶贫释放的新动能不只体现在电商卖货、促进消费等领域。各地各人致贫的原因不一,“互联网+扶贫”的方式也因此多样。
在云南昭通,老包寨村的村民小常不幸患病,来自“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的理赔为她解了燃眉之急,也让她的家庭重获生机。这种“互联网+公益+保险”的方式提升了理赔工作效率,降低了扶贫工作的成本,形成了一套可推广、有实效的“互联网+健康扶贫”模式。
雄安新区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调研论证后,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