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长江里跑着5000条河南船
原标题:你知道吗?长江里跑着5000条河南船
你知道吗?长江里跑着5000条河南船!
不靠江的“长江航运第三省”,身家都在船上的河南人,分享了长江水运的繁荣,也遭遇市场不振、债务压头之困
本报记者王贤
长江武汉青山段,不少船舶在锚地等待武钢码头的卸货指令。
22岁的河南信阳小伙王顺奎独自一人守着自家的万吨巨轮“豫信货13699”,坐在装修豪华的客厅沙发上玩着手机;趁着等候卸货的间隙,王顺奎的父母和亲戚们一起上岸买东西,顺便到陆地上透透气。在武汉这片最大的锚地里,像这样的河南船随处可见。
6月25日是“世界海员日”,记者近期在长江沿线走访时,看到不少河南船在江里航行。据记者了解,不靠江不临海的河南,却是长江上仅次于江苏、安徽的航运大省:5000艘散货船,超千万吨运力,数万名船民常年闯荡在江上。他们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在江里讨生计,船就是家。
近些年,河南的“江船”越建越大、越造越多。但由于运力过剩,航运市场不景气,贷款造船的河南船主倍感压力。
“祖祖辈辈在江上漂,老的小的照顾不了,把自己身体也搞垮了,前几年行情不好,把几十年赚的钱也亏掉了。”一些河南船主诉苦。
但这些来自中原的“跑江人”对未来仍满怀希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给了我们信心,期盼国家搞好搞活长江航运市场,让我们也能从黄金水道挖到‘黄金’。”
船就是家,儿子婚房也在船上
崭新的地板闪闪发亮,精致的吊顶、金色的电视墙、金白相间的板材包裹的墙壁透着主人对装修的考究;蓝色的真皮沙发,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复式房里满屋子挂着的大红“喜”字显示船主家刚刚办过喜事……
走进河南驻马店籍干散货船“瑞泰长旺”轮,记者俨然有一种进入别墅的错觉,眼前的景象与印象中那些破旧脏乱的货轮形成巨大反差。
48岁的船主郜国鑫就在船上出生,老家没房也没地,这么多年就住在船上,男人驾船、女人做饭。郜国鑫说,和长江里的许多船不太一样,河南船以家庭船为主,船就是家,年初儿子娶了媳妇,就把船上好好地装修了一番。
为了互相照应,郜国鑫的船和王顺奎家的船停靠在一起。王顺奎家的“豫信货13699”吨位更大,船内的装修也差不多。船舱外,一笼活鸡格外引人注目。王顺奎说:“这些鸡是我母亲喂养的,船上买东西不方便,有时在江里一漂就是个把月,就自己养点鸡、种点菜改善一下生活。”
全家人一起跑船,一年四季在船上
子承父业、全家人一起跑船,这是河南船的一个突出特点。
王顺奎初中毕业就上船跟着父母一起干。郜国鑫的儿子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了,考虑到岸上做不了什么事,就让儿子跟着自己一起跑船。38岁的河南周口籍船民张伟峰一家三代船民,2002年就开始和父亲出来跑船。船上生活太单调,张伟峰的妻子在船顶种了许多花。
在中石化荆州李埠水上加油站,不到半小时就有4艘8000吨级以上的河南籍船舶驶过。加油站站长文珍经常跟他们打交道,和不少人都成了朋友。她说:“河南船跟其他船不同,他们把船当家,走上去一看就感觉有家的温馨。河南人也很能吃苦,一年四季都在船上,过年过节也不回家,但相应的,他们的圈子也很小,跟亲戚朋友慢慢疏远了,岸上的事也了解不多,有的甚至不敢用不会用微信、支付宝,感觉和社会有点脱节了。”
原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航务局驻武汉办事处主任江合适告诉记者,目前常年在长江里运营的河南籍船舶有5000艘左右,大多数是“夫妻船”“父子船”,且几乎全是干散货船,总运力超过1000万吨,成为长江上一支举足轻重的航运队伍。
河南人与长江结缘,始于解放军渡江作战
一个不靠江不临海的内陆省份,缘何有这么多船在长江里跑?
其实,河南内河水运历史悠久,鸿沟水系、隋唐南北大运河、北宋中原水运网都盛极一时,曾呈现“百舸争流天津卫,千帆竞航下江南”的盛景。上世纪60年代,河南有27条河流通江达海,通航里程6100多公里,水运占货运量比重达48%。
江合适说,河南人与长江结缘,要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在河南集结了大量的木船、水泥船参战,后来,很多河南船民留在长江,成为最早一批“拓荒者”。
由于环境变化,到上世纪70年代,河南境内的航道逐渐萎缩,降至不足1500公里。为了谋生,许多河南籍货船逐步散落到淮河、汉江、京杭运河和长江干线。
扎根长江,身家都在船上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水运市场的开放,河南船民闯荡长江的热情高涨。郜国鑫就是这个时候跟着父辈一起到了长江。他说,家里最早是10多吨的水泥船,后来到60吨、几百吨、一千多吨、几千吨,再到现在的9000吨。“每隔五六年,就要换一次船,船越造越大,回不到河南的内河了,自然而然就在长江扎下根来。”
在河南籍船民看来,长江航运竞争激烈、完全市场化,能让他们立足长江的,是自己超乎寻常的勤勉和实在。郜国鑫说,他一年在岸上的时间加起来只有10多天,每年300多天在江上漂,没有白天黑夜,锚泊了也要在船上守着,上岸了心里也放不下,长年不跟岸上的亲戚朋友接触,慢慢感情都疏远了,更不想上岸了。“对于河南船来说,船主就是船员,我全家的生计系在船上,身家都在船上,无时无刻不在操心怎么把船运营好。”
记者走访的几位河南船主,都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长江跑船的经历。他们说,当时长江下游生意不好做,很多河南船到川江谋生计。“当地船挑三拣四,价格低了不去,催得急了不去,这些脏活苦活累活我们都照单全收。”
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河南船
赚了钱的河南船民不断提升着船舶的吨位,以及河南船在长江的规模。从最早的木船水泥船,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400吨级铁船,到本世纪初的三五千吨的钢制船,再到如今的2万吨大船。同时,亲戚互相带,老乡带老乡,越来越多的河南人到长江跑船。
河南船跑长江,也得益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河南内河航运协会负责人坦言,2008年到2015年航运处于复苏阶段,当时不少船民在银行贷款支持下买了万吨大船。在河南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等地,政府对航运业给予了足够多的支持,船民们很容易从银行拿到贷款造新船、建大船,河南在长江上的船舶运力也迅速攀升。
“船太多太大,而货就那么多”
一哄而上带来的恶果很快显现。由于长江船舶运力特别是干散货船舶运力过剩,而货源的增幅远远赶不上运力增幅,长江航运市场很快变成了货主市场,运价一压再压,市场的急剧变化让家庭经营为主的河南船猝不及防。
“现在的问题是船太多太大,而货就那么多。”多名船民说,市场最低迷的2015年到2016年,散货从江苏到湖北监利上水的运价一吨只有7元,只能保个油钱,弄不好还会亏损;现在行情稍好,上水能到一二十元每吨,但由于国家大力整治非法采砂,从中游下水的主要货源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